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三国 >

魏明帝:曹叡

时间: 杜生2 三国

  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司马懿比起来,曹叡简直是籍籍无名。其实在那个时代,曹叡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司马懿的领导,他后来被尊为魏明帝,这个“明”字,那可不是白给的。

  举重若轻退孙权

  曹叡的遗传基因好得没话说,他是曹丕和超级大美女甄氏的儿子。据说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句子,描绘的就是甄氏。曹叡的后天教育也好得没话说,他“数岁而有岐嶷之姿(言外表峻茂而内心聪慧)”,曹操十分喜欢他,说“我基于尔三世矣”,觉得自己的江山至少可以传三代了,常带他在身边,“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可以说,他是在朝堂之上长大的,“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成为魏国皇帝。这年他刚23岁,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年纪,他却已是魏国最高领导人。

  曹叡一上岗,就面临麻烦局面。在诸葛亮的运作下,因关羽结仇的吴蜀两国,通过和亲已结为盟国,对魏国形成左右夹击之势。趁着魏国老皇帝刚死、新皇帝年少,他们先后对中原用兵。

  先动手的是吴国。孙权亲领大军北伐,围攻江夏郡(当时吴国、魏国各有江夏郡,魏江夏郡治在今湖北安陆西北),太守文聘坚守城池。朝中大臣纷纷主张发兵援救,而23岁的曹叡显示了他过人的洞察力:孙权的优势在于水战,如今弃船上岸,不过是趁人不备占便宜;前方将士守城力战,已形成对峙,坚城之下,他是不敢久留的。

  果然,此前派去慰军的侍御史荀禹,快走到江夏的时候,征召各县民兵,连同他所带的小部队,总共步骑1000多人,晚上在山上散开了,大家一起点燃火把,高高举起。孙权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竟然吓得匆匆退兵。

  这是曹叡第一次谋断大事,对手是老辣的孙权,他表现得如此淡定、如此举重若轻,天下大势了然于心,令大臣们刮目相看。

  很显然,这个年轻人号准了孙权的脉:他不会带着水军长期在陆地作战,折了老本可就保不住江东了。吴国占有地利,凭借水上防御体系,即便曹操也拿孙权无可奈何;但如果离开了水上作战体系,前来进攻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的中原,孙权不会有多大作为。倒是蜀国的诸葛亮,对魏国是更大的威胁。

  蜀国一向不以割据一方为满足,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为他提出的战略,即是占据荆州、益州,积蓄实力,“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个宏大的战略,令刘备无比振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但刘备十分坚决,他对自己的好兄弟说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后来刘备果然如愿得到荆州、益州,但当诸葛亮准备对中原用兵之时,荆州已被孙权夺走,诸葛亮设计的左勾拳加右直拳,遗憾地只剩下左勾拳,尽管如此,这一拳的力道也不容小觑。

  果决明断战诸葛

  “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这是诸葛亮平生的理想。所谓“还于旧都”,就是要干掉曹魏,回到洛阳重建大汉江山。如此,坐镇洛阳的魏明帝曹,自然是他最大的对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死,常使人叹息感慨。曹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在当年的三国相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被尊为魏明帝,这个“明”字,绝非毫无来由。诸葛亮六次北伐,竭尽心智,却难遂心愿,与他关系很大。

  公元227年,蜀国国家富足、军队整肃,诸葛亮上《出师表》,决定“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标直指东汉旧都洛阳。这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这次魏国、蜀国的大战,魏国方面的主帅,即是魏明帝曹叡本人。诸葛亮出兵之初,进展十分顺利,他先扬言兵出斜谷,派赵云、邓芝为疑兵,吸引了曹真的魏军主力,自己则率军兵出岐山,魏国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向他投降。一时间魏国大为震动,“朝臣未知计之所出”,而曹叡仍镇定自若:诸葛亮本来拥有山川险阻,现在主动攻打我们,等于中了我们诱敌深入之计。那三郡已成诸葛亮的包袱,让他知进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矣。”

  于是曹叡在洛阳点起五万步骑,前往长安镇守。他命令曹真进攻赵云,张郃进攻街亭的马谡,结果马谡大败,诸葛亮不得不退兵,三郡迅速被魏国平定。

  此后诸葛亮数度北伐,双方互有胜负,蜀军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北定中原的愿望却无法实现。

  公元234年,蜀国、吴国一起向魏国发动进攻,曹叡坐镇洛阳,调兵遣将,面对诸葛亮、孙权的夹攻,丝毫不落下风。

  这年二月,诸葛亮兵出斜谷,曹叡命司马懿率军与蜀军对阵,他命司马懿坚守不战,“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这年诸葛亮已54岁,自感时日无多,倾力而来,求战心切,曹叡如此谋划,再次显示了他过人的洞察力。诸葛亮为求一战,用上了激将法,他频频派人下战书,并给司马懿送来“三点式”等女子服饰,讽刺他不像个爷们。这下魏军炸了窝,都觉得奇耻大辱无法忍受,纷纷请战。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抵不住压力,作势上书请战,曹叡当即派使者前来,勒令司马懿及部下不得出战。双方僵持渭水之滨,诸葛亮进退维谷。

  这年五月,孙权大举北征,派陆逊、孙韶各率万人沿淮、沔北上,自己亲率大军围攻合肥。其时孙权势大,魏征东满宠建议撤出合肥,坚守寿春,曹叡拒绝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果然,曹叡亲率大军东征,距合肥还有几百里时,久攻不下的孙权闻讯撤军。陆逊、孙韶也迅速撤退。

  此时,司马懿与诸葛亮仍在关中相持,大臣们都认为应该前往支援。曹叡说,孙权退走,“亮胆破,大以制之,吾无忧矣”。遂前往寿春,封赏有功将领。不久,诸葛亮病逝,蜀军退走。这一战,司马懿当然居功甚伟,但他老板曹叡用人和战略的明断,却也十分重要。

  两线作战,面对爷爷的老对手孙权、诸葛亮,曹叡以其刚毅、明断和果决,丝毫不落下风,他“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他的表现,充分印证了曹操当年的眼力。

  从蜀国方面讲,诸葛亮北伐失利无疑是十分遗憾的事。陈寿原是蜀国人,对诸葛亮充满敬仰之情,论及北伐失利,陈寿从蜀国内外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就蜀国内部讲,诸葛亮的“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具有管仲、萧何般的治国才能,但统军打仗,并不是他最擅长的,萧何推荐了韩信,而当时的蜀国却没有韩信这样的将才,“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就蜀国外部讲,魏国占据中原,军事、经济实力雄厚,魏明帝选贤任能,魏军将帅人才济济,使诸葛亮“所与对敌,或值人杰”,“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陈寿之论,十分客观。

  作为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诸葛亮的死不仅深刻影响蜀国,也影响着魏国。他死之后,魏明帝大大松了一口气,开始大兴土木,一道诏令,让洛阳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他动用三四万工人,建造巨大、豪华的宫殿,美丽、别致的园林,马钧所造水转百戏更是巧夺天工……

  当时的人不明白,现在的人也不明白,天下未定,魏明帝为何就如此大兴土木?在战争期间表现得沉毅明断的人,稍微安定一下,怎么就如此贪图享受?他的作为,岂不辜负了一个“明”字?

2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