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许攸之死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小编为大家揭秘三国演义许攸之死的原因,及许攸之死简述。
三国演义许攸之死简述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拥兵自重,屡次轻慢曹操,称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虽嘻笑,但心里颇有芥蒂。
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三国演义许攸之死的原因之一
曹操、袁绍这二个曾经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为了各自的目的,终于到了翻脸摊牌的时候,一场恶战不可避免。当彼之时,许攸作何感想?
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又是曹操过去结交的朋友,如此身份为谁出力都左右为难。不过,是人,总要作出选择,有充分的理由足以说明:许攸是死心塌地为袁绍卖命的。
别的且不多说,单就他投诚曹操之前的事情就足够了——献计失败后,许攸首先想到的是自绝,若不是别人点拨,他根本就没想到要投奔曹操。
也难怪,做人得厚道,领人家的薪水、吃人家的酒饭,哪有不为人家出力之理?更何况,彼时的实力,曹操哪能跟袁绍比?强者为王的道理,本来就是很多人为谁服务的依据。
许攸因此早早给袁绍献上一招:趁曹操粮草虛空、人疲马惫之际偷袭许昌。两军已对峙多时,曹操早有退意,彼时找个机会突然袭击,曹操必可生擒。
无奈袁绍却在关键时刻怀疑许攸的忠诚度,以往时许攸有受贿劣迹、是曹操的朋友以及其侄儿正在受审为由,“双规”了许攸,把许攸推向绝路不算,也断送了置曹操于死地的大好机时。
曹操对待许攸的情形恰好相反:夜闻故友来投诚,立刻从床上跳下来,连鞋子都来不及穿,赤脚跑出来迎接老友,那种诚意,许攸哪能不感动的?
士为知己者死,既然得到曹操的信任与敬重,就为曹操出力。许攸不久就献给曹操破袁绍的计谋:火烧乌巢。乌巢是袁绍的兵库粮仓,把它烧掉,袁绍自然不战自败。
果然,烧掉乌巢后,袁绍由强变弱,曹操则实现了其心腹荀彧提出的把握时机、从至弱变为至强的目的,赢得了官渡一战的全面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袁绍虽灭,其剩余势力仍不可小觑,如,袁绍之子袁尚坚守的冀州,曹操就是久攻不下。这时,又是许攸出了一个奇计:水淹冀州。
曹操大喜,下令引漳水淹冀州。袁尚再也把持不住,落荒而逃。至此,北方战场上曹操大获全胜,曹袁之战基本宣告结束。
无疑地,在曹袁军事对抗中,许攸是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事实上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谁用好他,谁就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都说曹操多疑,曹袁之战过程中,曹操的表现却出乎常人的意料之外,这有两个事例可以证明:
一是,有人发现袁绍败退时遗落下来的书信里有大量的可疑信件,建议曹操一一查实,揪出曹操将士里暗通袁绍之人,曹操坚决反对,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令全部烧毁所获信件;
二是,许攸第一次献计,曹操手下有人提醒曹操,许攸毕竟是袁绍的人,不可轻信,曹操对许攸的信任却一点也不含糊,坚定地使用许攸的计谋。从中可以看到:纳人用人是致胜法宝。
人才是个宝,人才的头颅却未必永远能保。曹操爱才惜才,人才偶有狂妄,也能一笑置之,这不,入冀州城门时,许攸驱马上前,跟曹操说,阿瞒,如果没有我,你能入此城门吗,曹操只是哈哈大笑,并不计较(如此大量,谁人曾有?)。
曹操不计较是曹操的雅量,曹操手下人未必也这么大度——当时,就有众多将士对许攸的狂言颇为不满,当着曹操的面不好发作罢了。
日后,许攸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当他在同一个地方对着许褚再次重复他收复冀州的功劳时,许褚忍无可忍,一刀就把他的头砍下!能人自有人识,却不是人人识也。能人能之于事,切莫能之于居功!
三国演义许攸之死的原因之二
说起许攸,每一个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就是曹操光脚迎接的那个谋士,这个故事千百年来被当作曹操礼贤下士的代表写在历史书上,成为人人皆知的故事。可是历史书上并没说,许攸的结局如何,也没说他不久就被曹操杀害了。
许攸是一个有胆有谋的谋士,官渡之战爆发,袁绍久攻官渡不下,作为袁绍谋士许攸就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但袁绍没有听从许攸的建议,结果“许攸怒”。
如果当时袁绍听从了许攸的建议,曹操必定前后难以兼顾,官渡之战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实这也是曹操最大的软肋。但是袁绍没听,是袁绍人格缺陷造成的,也是天该亡袁吧。
关于许攸投奔曹操的原因其实战前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预料到了。荀彧的传里记载,孔融去见荀彧,说袁绍谋士猛将如云,要打败他很难。
荀彧在提到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审配与逢纪都是刚直而无通变的无谋之人,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肯定会被抓起来,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肯定要另做打算。
事情正象荀彧预料的那样,《武帝纪》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
其实事实也是如此,一切皆有因果,因为许攸贪婪,所以才会纵容家人犯法,尽管袁绍给了他很多好处,但他仍然以为袁绍给的好处是不够的。
作为一个贪官来说,俸禄是不能养活他的,他必须要寻找另外的生财之道。而这样必然会触犯刚直的审配所制定的法度。出征之前,可能袁绍很看中许攸,一直庇护有加,许攸的家人才逃脱了惩罚。
现在许攸跟随袁绍出征在外,审配和逢纪就不会再沉默了。许攸的家人一旦有新的过错,自然就会被收监。等到消息传到前方,就成了既成事实。
袁绍在出征之前已经囚禁了田丰和沮授两个谋士,对许攸献的计策也是白眼相加,而既然田丰深知袁绍失败之后会迁怒于他,许攸那么聪明的人,自然也能想到。家已经没有了,再呆在袁绍身边,恐怕连命也会没了。只好投奔曹操。
当时官渡之战正处于相持阶段,曹操部队面临断粮,曹操一筹莫展,听说许攸来降赶快光着脚就跑了出来,曹操拉着许攸的手。欣喜的笑道:“子远来投。吾事济矣!”
许攸给曹操献计让曹操火烧袁绍粮仓乌巢,乌巢被破,袁绍粮草顷刻毁于一旦,官渡之战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后来夺取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
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仗着自小于曹操相识,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有得意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三国演义许攸之死的原因之三
许褚砍了许攸脑袋,却只被曹操“深责”,没人为许攸偿命。一条性命,等同蝼蚁!三国许攸之死,与其说暴露了文人的狂妄,不如说暴露了文人的愚蠢。
他们不是高估了自己,而是高估了主人——许攸之死高估曹操、过度“撒娇”人言许攸死于狂妄,其实不然。
许攸的不幸,首先是源于愚蠢的判断:自己是曹操的故交,又是有功之臣,纵然傲慢显耀,怎么得曹操也得给面子。
但他不悟:曹操是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叫天下人负我”的真小人。怎容得别人对他有一点不利?
再者,官渡之战既已成功,许攸的价值不过如此,曹操把这样看不出眉眼高低的腐儒当作“一次性工具”使用,武将许褚杀许攸,是替曹操了了一桩烦心的事情——从此,眼不见心不烦。
在曹操眼中,帐下的谋士与儒生都只不过他的工具,既为工具,顺手即用,不顺手即弃。
在使用许攸这个工具的前后态度上,曹操前恭后倨可谓判若两人。
许攸初投曹营献计时,曹操远接高迎。许攸原是袁绍幕僚,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对峙,许攸献计袁绍不纳,许攸便弃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到来,大喜过望,“跣足而出”。
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有两重意思:
一层意思是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
第二层意思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做带剑鞋履上殿,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你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
能不能穿袜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所以光脚也是表示尊重。
这个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抚掌而笑,子远(许攸字子远)你来了,“吾事济矣”,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曹操与许攸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攸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操相拜于地,有人呼?
这时的曹操,真是求贤若渴。把许攸当成”座上宾“。许攸自然好不得意,将妙计和盘托出。
曹操用了许攸的计谋,成功给袁绍以毁灭性的打击,打赢了官渡之战。之后,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攻破了袁绍的老巢冀州。
战斗结束后,许攸轻傲秉性不该,而”礼贤下士“的曹操对许攸的态度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曹操统率众将将入冀州,许攸纵马近前,高叫:阿瞒,如果不是我,你能够入这个城门吗?曹操听罢大笑。
许攸立功之后,当众高呼曹操小名,有人以为这是嚣张无礼,其实我认为这里包含”撒娇卖乖“的成分——我许攸跟曹丞相的关系非同一般。
我是曹操的故交,他不会怪我无理。更不会卸磨杀驴。这种愚蠢的判断导致许攸曹操在加快了死亡的脚步。
曹操对许攸”撒娇卖乖“一笑,已经暗藏杀机,他是笑许攸不懂事儿,不知道轻重。如果聪明些的,就应该明白了,至少应该从曹操的一笑中悟出些什么来。
可是,许攸就是这么没脑子,他还以为曹操喜欢他”卖乖“,对人才永远毕恭毕敬,于是继续”撒娇“。
以下是许攸杀身之祸的全过程——诸将以许攸如此无礼狂妄,都忿忿不平。过了几天,许攸遇许褚于东城门。又耐不住旧事重提:你们没有我,能这样出入此城门吗?
许褚愤怒的驳斥道:我们千生万死,身冒血战,才夺得城池。你怎么胆敢这样夸口呢!
许攸不知死活,骂道:你们都是匹夫,没有什么了不起。许褚大怒,拔剑把许攸杀死。且看曹操许褚杀许攸的反应——许褚杀了许攸,提头来见曹操:许攸无礼,我杀之矣。
曹操说:许攸与吾旧交,故相戏耳。曹操”深责许禇,令厚葬许攸“。许褚只被曹操”深责“,没人为许攸偿命。许攸被许褚砍头,一条性命,等同蝼蚁。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不难推测到:其实,许禇早就有了曹操的指示——许攸很狂妄,丞相很生气。否则,许禇再愣点,也不敢随便杀一个曹操身边的幕僚!可怜许攸,对曹操抱有多大的幻想,到头来曹操却根本不拿他当个”东西“。
对曹操这样的真小人来说,每当涉及最高尊严利益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自己的最高尊严与利益,便成了唯一的标准。
”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
曹操当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自己的尊严与利益,一切”才“皆可为牺牲品。
从许攸投奔曹操献计那一段表现看,他应该是个聪明人。但是这种聪明人”业务能力“或许很强,但在”悟人事“上基本是个白痴。
他以为在曹操眼里,他这样的人才何等重要,殊不知曹操眼中,没有什么不可以毁弃。武将忠诚头脑简单尚可一直留用卖命,而文臣腐儒,百无一用啥都不是,从内心鄙夷。纵然有点功劳,也不值多少钱,又何以杀不得?
许攸之狂妄,不是过高估计了自己,而是过高估计了曹操对人才的态度。所谓人才,在曹操眼里不是亲情,不是友情,甚至不是性命,而只不过是工具。
他可以”唯才是举“,但绝不可能”以人为本“,曹操的最高价值观是自我尊严与自我利益高于一切。人才,同时必须是听话懂事的奴才,才能在曹操这样的主子面前存在下去。
像许攸这样”不悟人事“的腐儒,自古以来不乏其人。他们对”主公“的”胸怀“与”仁慈“ 永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摆不正位置。故此,他们命运多舛跌宕起伏,成为卸磨之后,首杀之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