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征张绣典故解析
曹操,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中,靠着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打下了曹魏江山,成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他曾经是东汉的丞相,之后自立门户被称为魏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操征张绣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曹操征张绣典故
曹操长年征战,既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还希望能过扩大自己的势力。身故高位的曹操,当然就需要解决会威胁到他的事物。曹操这次要做的是去吞并袁绍的势力,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曹操决定先去讨伐张绣。
本以为这次会是一场硬站,至少也是需要耗费一番精力。可是谁知道张绣是个没有什么骨气的人,贾诩没有几句话的功夫就把张绣说服了。张绣决定去投降了,投降这对曹操来说是一件好事啊。曹操大军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进入了张绣的领土。
本来事情可也就这样了,大家都高兴嘛。可是谁知曹操看上了张绣的婶子,并与之有了不正当的关系。张绣就觉得他被侮辱了,很不高兴。曹操知道了张绣的小心思,于是打算派人秘密解决张绣。张绣知道了这事,于是就又反了曹操。曹操当时可是在张绣的地盘上啊,如果不是典韦拼死保护曹操,曹操可能当时就死在那里了。
在第二次曹操和袁绍打起来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说曹操“宰相肚里能撑船”,竟然让人去招降张绣,张绣竟然也就这样答应了。再次投降与曹操。
曹操当时派人去和张绣说,说的内容是,张绣啊,你可比我的侄子亲多了,上次你要杀我的事我觉得是误会,也就不计较了,我肯定不会杀你的。可能是曹操派去的人口才太好才让张绣投降了的吧。不过曹操虽说是奸诈,但是他答应不和张绣计较还就真没杀了张绣。
曹操用人
曹操求贤若渴,但是猜疑心又重,他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成几个方面:真心实意的感动人,之后推心置腹、做事讲诚信、身体力行、以德服人、善用法治,讲规矩。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下属考虑,奖惩有因,能够论功行赏。
唯才就用,不问出处,这是曹操用人最大的特点。荀彧和郭嘉曾经就说过曹操知人善任。能够辨辩别哪些是人才,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是个从事何种事情,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价值,这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点。
其次就是,能够把一个人的才能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有的人善于言谈,但是做事不细心,他就把人家放在外交场合。像崔琰这样的,为官清廉,以身作则,相当正派,于是曹操就把他放在干部任选的岗位上,能够不贪腐,保持官场廉洁。比如任俊,做事踏实,曹操便让他去实施屯田制,结果屯田制顺利实施。不管他把人放置在什么位置都很合适,都会很称职。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曹操做不到这一点,他生性就很多疑,宁可负尽天下人,人家关系处理的相当糟糕。对谁都不信任,睡觉的时候都提心吊胆,他做过的坏事太多,怕遭到报复。由于他自己就是反了原来的主子,所以他怕别人走上同样的路。再加上曹操阵营里的人来路就很复杂,当时又人才奇缺,所以曹操的人才管理也很困难。
说曹操
《说曹操》是近现代历史学家王仲荦所著的书籍。书中分为三大部分讲述了曹操的一生。王仲荦先生以当时社会背景为创作主线,讲述了曹操的出身、争夺兖州的统治权、奠定北方统一基础这三个方面来讲述了曹操的一生戎马生涯。
这本著作时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讲述和分析的,里面涉及了很多观点,都是纠正世人对曹操的误解。
后人通过了解曹操,大多都是通过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对曹操进行解读,但是为了塑造人物,是故事饱满而富有可读性,所以,曹操的形象更多的体现在了奸诈和阴险这方面。后来,《三国演义》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而观众通过电视作品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又会加入主观的情绪或思想,所以对曹操的解读就会更有偏差了。
《说曹操》先是以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说起,曹操出生在很不太平的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到处都在爆发。加上,统治阶层内部官宦、政权之间的相互斗争,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中,需要一位有远见、有雄才大略的人来改变社会这样一个现状。所以,曹操后来带兵打仗,就顺应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要求,曹操小时候就对兵法很感兴趣,拜读了很多军事作品,为此父亲曹嵩很生气,因为曹操整天舞棍弄剑给自己惹了很多麻烦,后来,曹操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得到了皇帝的重视,曹操得以带兵打仗,在这过程中,曹操结识了很多的英才,并且招入到自己门下。
这部作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为大家解读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看了“曹操征张绣典故”还想看:
1.曹操将计就计的典故
2.曹操的历史典故
3.曹操杀华佗典故
4.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