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是怎么演变的
日本文字 ,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相传是由中国秦代时期的徐福带入日本,后来在当地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字。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日本文字是怎么演变的?
日本文字的演变: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本无文字,此一观点早为公元九世纪时的一部份日本学者所主张。虽然也有人主张“固有文字存在说”——即所谓“神代文字说”,如德川时代后期的国学者平田笃胤(1776-1843)从国粹主义立场出发,著有《神字日文传》一书,力陈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但事实上这是流传于对马国的阿比留家族(阿比留氏在古代长期是对马的实际控制者),是朝鲜文字改动之后形成的,因此所谓“固有文字说”不足凭信。不仅如此,多数日本学者咸主张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汉人渡日之后。
从公元前后开始,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冶金、纺织、农耕等文明,以强大的辐射力量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汉字文化区。据中国史志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现,公元前1世纪,汉字就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汉字的小篆体和隶书体多以铭刻在铜镜上的形式传入日本,这些文字符号和铜镜上的其他图案一样,被日本人视为庄严、神圣、吉祥的象征符号。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代蛇纽印章,上有隶书“汉委奴国王”字样,当为汉光武帝所赐印章。据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传入日本。尤其是在公元世纪,有大批懂汉文的朝鲜人渡海到达日本,大大推动了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日本保存的一些金石文献,如公元世纪中期的纪伊隅田八蟠神社铜镜铭文、船山古坟大刀铭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坟铁剑铭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汉文的早期材料。汉字的输人和传播,是日本化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
日本文字的演变:传入
汉字传入日本,当在正史记载汉字之传入日本之前。史籍记载汉字汉学之正式传入日本,当为应神天皇之世(约当公元3世纪末叶,即248年王仁从百济渡日,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为汉字汉学传入日本的开始),自汉字输入日本后,至8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的偏旁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用来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日本学者有谓吉备真备作片假名,弘法大师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凭信,充其量或由他们两人集其大成而已。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公家用以记录史实,且为一般学者用以著作写书,而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过汉字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中国传入之音。然音读又因传入的时地之异而复分为汉音、唐音、吴音。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同时亦因而促成了所谓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现。虽然自公元9世纪初叶以来,因日本所谓的“国风文化”的确立,绝大多数书籍都采用日本文字(假名)记述,但汉字降至明治初年,一直为公家官方用来记事的正式文字。
日本自海禁开放与欧美交通往来后,日本语言中复混有许多外来语(日人称为“舶来语”),早在公元1866年,前岛密(日本邮政制度创始人)发表所谓《废止汉字意见书》,倡导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汉字,其后彼自由民权论大师福泽谕吉亦在1873年发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张不用生僻的汉字把常用汉字限制为两三千字,为政府当局所采用。昭和五年(1930年)前后,一些民族主义激进教育家高唱“禁用汉文,废止汉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有主张“废止汉字,改用罗马字”,如盟军总司令部(CHQ )所聘请的教育使节团亦曾建议日本政府“限制汉字の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时间以学习其它分野の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议,规定在国民义务教育期间的教育汉字为850字。甚至于如安本美典在1967年年初提出汉字在“二百三十年后消灭论”,凡此种种皆为崇洋心理作祟的结果。
日本文字的演变:现有状况
自前岛密逾1866年提倡废止汉字到近130 年,百余年来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掉,后来鉴于 850字的教育汉字无法用以表达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发表《常用汉字表》,规定常用汉字1850字,但日本的国语审议会后来又建议改为常用汉字1945字,由此可见汉字在日本还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审议会汉字小委员会汇总了新常用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共收录2136字。除在现行1945个汉字的基础上新收录“俺”、“冈”、“赂”等196个字外,还删除“匁”等5个字。该委员会最快2010年6月向日本文科相汇报新常用汉字表,预计在2010年内公布。此次修改工作结合了电脑、手机等信息工具的普及使复杂汉字也变得易用的社会现状。这是1981年现行常用汉字表制定以来首次被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