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么评价中国高考的
高考制度,1952年实行,1965年废除,1977年末恢复。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以此次成绩为依据,国家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分配进与其自身学习能力的学府。那么日本是怎么评价中国高考的?
《产经新闻》6月4日以“中国高考出动无人机监视作弊”为题,发表文章称,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考生参加高考,这种考试一般需要经过2到3天,考试结果决定了考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为此,考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自杀、考场失神等现象屡见不鲜。
文章说,虽然中国政府打击高考作弊的力度非常大,作弊者甚至可能接受刑事处罚,但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每年都会有人通过各种手段作弊,中国政府虽然没有公布每年的作弊考生人数,但2014年详细揭露了各种作弊手段,其中,通过特制的笔将考题传到外面,再通过耳机来接受答案,就是作弊的手段之一,为此,河南省洛阳市等地引入了无人机,监控无线信号,确定作弊者的位置。
日本《新潮周刊》5月号以“自杀者屡见不鲜的最残酷考试”为题,发表文章称,高考前,很多学校都在宿舍楼加装了铁栅栏,防止学生自杀。高考对中国学生造成的压力,就是如此之大。
日本拓殖大学教授富坂聪说,中国高考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考试,这是因为中国有着浓厚的“科举”传统,而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之高。
日本学者高口康太说,中国高考考生数量,是日本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者的18倍,竞争异常残酷,可以说,中国考生在高考中能拿多少分,进什么样的学校,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中国社会也在大力推波助澜,给予高分者各种荣誉和金钱,学校在显要位置贴出高分考生的照片、姓名、分数等,通过各种手段激励低年级学生,而学生在各种刺激与压力下,从早上5点半一直学习到晚上10点的人也屡见不鲜。
他认为,中国的高考教育,是一种超级强度的“填鸭式”教育,家长们不惜耗费巨资,聘请老师为孩子课外补习,而且,学生除了学习其它事情都不重要,如此大的期望与压力下,很多学生对学习谈不上半点喜爱,如同炼狱,有些承受不了压力的学生,甚至会走上自杀的道路。
这种现象与中国社会氛围密切相关,中国好一点的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拥有大学学历甚至名校学历,因此,考生如果没有在高考中拿到好成绩,从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前途黯淡,家长的殷切希望落空,这对于整个家庭都是一种沉重打击,此种氛围下,“素质教育”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还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高考弊端
分数、文凭学历不等于能力,高考所造成的过于重视分数,可能导致高分低能。人才市场的竞争,无非就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竞争。“大学文凭不再是高薪的通行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市场游戏规则“只赛马、不相马”的充分认识和理性回归。广州有媒体报道,“大学文凭不再是高薪的通行证”。大学生数量逐年猛增,就业大军汹涌而来的背景下,这句话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似乎显得有些沉重,但在2013年以来多场招聘会中,却也一而再地被验证。能力才是决定薪水的唯一标准 。
图片面对“学历高也叫不起价”的现实,不少大学生感叹:“全职岗位800元,在广州,民工也差不多这个价。读了几年大学拿到这样的薪水,心都凉了”。很多大学生对职场薪水的认识仍然还是停留在过去国家计划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实行统包统配年代——“高学历=高薪”的观念上,无疑是错误的。
人才市场的僧多粥少,固然是造成大学生叫不起价的原因之一,其实主要还是因为“高学历并不等于高水平”。随着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也日趋理性,即更注重于个人的实际能力。因为充其量文凭只不过是说明一个人曾经受过的教育程度而已,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如《新华每日电讯》曾经报道说,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在没有充分了解一个初入职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时,谁也不会轻易许诺给予更高的薪水。从而说明,不管是应届大学生还是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也好,只有能力才是决定薪水的唯一标准。
可见,对于一个只有文凭而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务实求职显得尤为重要。
对很多招聘单位而言,一个岗位如果大学专科生能胜任就不一定要用本科生,否则,不但对求职者来说是浪费了资源,而对用人单位则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如某招聘人员就表示,高学历者往往更容易眼高手低,有野心而没有耐心,最终的结果是双方不欢而散。所以,作为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最好还是根据应聘岗位的具体要求,尽量做到专业、学历都对号入座,求职的成功率才会更高,薪金的期望值也会更容易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