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山历史文化
富士山(ふじさん,FujiSan)是日本第一大高峰,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休眠火山,接近太平洋岸,东京西南方约80公里。2002年8月(平成14年),经日本国土地理院重新测量后,为3775.63米,是日本国内的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
历史文化
在日本古代诗歌集《万叶集》,有许多以富士山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山部赤人的短歌最为著名:
“ 田子の浦ゆ うちいでてみれば 真白にぞ ふじの高岭に 雪は降りける ”
能够考证富士山喷发年代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续日本纪》,书中记录了781年(天应元年)从富士山喷出的火山灰。在平安时代初期创作的《竹取物语》也有相关记载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在江户时代,1707年12月16日的宝永山大喷发在江户城中落下了大量的火山灰。关于这次喷发,留存有大量的文字和图画记录。
绘画江户时代日本著名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以富士山为题材创作了46幅的连续版画《富岳三十六景》(约1831年)。当初画家计划按照题名只画36幅,但后来因广受欢迎,又加画了10幅。其中,描绘了富士山雄美壮观的作品《凯风快晴》和《山下白雨》等都广为人知,这两幅画也被人亲切地称为“赤富士”与“黑富士”。(《富岳三十六景》之中,还有一幅描绘海浪的《神奈川冲浪里》的杰作非常有名)。
文学
如前所述,富士山作为和歌的题材被广泛使用。此外,也有一种说法:在《竹取物语》中,许多武士将长生不死的灵药在最接近天的富士山上燃烧,因此,这座山名为“富士山”、“不死山”或“不尽山”。(日语中,“不死”和“不尽”的发音都与“富士”接近)。
近代作家太宰治在1939年(昭和14年)创作的小说《富岳百景》中,有一段“月见草与富士山最为相配”的文字广为流传,的山梨县富士河口湖町的御坂山腰处立有刻着这段文字的石碑。
直木文学奖获奖者新田次郎根据本人在富士山顶气象观测所的工作经验,写成了关于富士山的许多作品。他的获奖作品《强力传》便是描写富士山的挑山工的生活的小说。此外,新田次郎还写有《死在富士》、《发怒的富士》、《芙蓉的人》、《富士山顶》等作品。
宗教
富士山顶设有富士山本宫浅间大社,用于祭祀富士山的神灵。因此,在富士山八合目以上除去登山道和气象观测所之外的385万平方米土地,都属于该神社所有。但是,由于无法确定静冈县和山梨县的边界,因此没有取得土地所有权登记。间大社内供奉的神灵,为在记纪神话中出现的女神“木花开耶姫命”(コノハナサクヤヒメ,Konohanasakuyahime)。但是,仍不清楚从何时起这位女神成为了护佑富士山的神灵。
在古代的常陆国风土记中记载有关富士山神和筑波山神的传说。据说,天神拜访富士山神的住处,请求留宿,但是被主人以正在斋戒为由拒之门外。后来天神拜访筑波山神,也请求留宿,结果受到了欢迎。因此,此后筑波山上人流不断,而富士山却遭到了终年积雪的惩罚。
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更级日记》中,记载了当时一些人认为富士山神可以决定朝廷次年的人事更替的观念。到了江户时代,攀登富士山也在平民百姓中流行起来。平民们由于对富士山强烈的信仰,特地在江户各地堆起了许多富士冢。所谓“富士冢”,就是在能够眺望到富士山的地方用土堆起的人工小山丘,在山丘顶部也建有浅间神社供人参拜。因此,不能去富士山的人也能够在当地体验一下攀登富士山的感觉。这样的富士冢很多被命名为“浅间山”或者“朝熊山”。另外从港湾眺望到富士山的地方,也有建立浅间神社的石碑的风俗。
在高涨的富士山信仰的背景下,江户时代诞生了许多以富士山信仰为基础的神道教佛教混合的新宗教。这些宗教在江户进行施教,建立组织,许多都达到对幕府构成威胁的规模,因此遭到了幕府的镇压。这些宗教在明治维新中得以保存,实行教、丸山教和扶桑教等都有着渊源。即使在现代,也有许多以富士山信仰为基础的组织,例如奥姆真理教和法华三法行等都在富士山的山麓设立总部。
科研
在日本最高峰的富士山观测气象,可以有利于台风的预报。因此日本很早就在富士山顶设立了气象观测所。1880年(明治13年),开始在富士山顶观测气象,但直到1932年(昭和7年),才设立了富士山临时气象观测所,进行常年的气象观测工作,观测结果通过超短波无线电送到气象厅。1936年,观测所移至最高峰的剑峰,并改为常设气象观测所。这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所。1964年观测所设置了雷达。这个雷达作为富士山顶的象征对于登山者们来说非常熟悉。
随着气象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的技术完善,山顶的雷达观测渐渐失去了重要性,因此在1999年(平成11年)废止了雷达观测。观测所也在2004年9月30日变成无人自动化(实际上由于天气恶劣,直到10月1日才实行无人化),该所仍自动进行气温、湿度和气压的观测。废弃的气象雷达接收器,陈列在富士吉田市的富士山雷达馆中,供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