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世界事迹 > 日本历史 >

日本后醍醐天皇介绍

时间: 耀聪2 日本历史

  编者按:屡遭失败也不死心的后醍醐天皇,虽被流放小岛或遭受软禁,但依然逃出,坚持斗争,这是皇室史上独一无二的刚毅不屈的天皇,但他却没有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眼光,所以注定失败。

  日本后醍醐天皇介绍

  后醍醐天皇在德治三年(1308年)被持明院统的花园天皇立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为花园天皇让位之故以三十一岁的壮年登基。在足利尊氏于1332年拥立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后,作为大觉寺统代表的后醍醐天皇逃至大和的吉野,从此开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在镰仓幕府灭亡后建立建武新政。1335年,中先代之乱更是让足利尊氏成功反叛后醍醐天皇的契机。

  1333年6月初,后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还幸内宫,废除光严天皇,仿效中国东汉光武帝灭王莽新王朝后,所用过的年号“建武”。把自己实行的亲政称为“建武中兴”。后醍醐天皇依靠武士、寺院和民众的力量,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后醍醐天皇的“中兴政治”的目的,就是要重振皇威,集大权于一身,号令天下。但是,如前所述,建武政权的建立,决不是后醍醐天皇为首的皇室贵族之力,也不是倒幕的武士之力所能实现的。这是由皇室贵族、武士、新兴领主、庄园农民等阶级的综合力量造成的。社会的各阶级不满于幕府的专制统治,为寻求出路,才聚集到后醍醐天皇旗帜下,主要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代表各阶级自身利益的领袖,没有一个能够号令天下的权威。建立在这种阶级基础上的建武政权,实际上是很难推行什么新政的。若维护有利于皇室的政策,就会引起新兴领主和武士的不满,反之又会引起皇室贵族的不满。


后醍醐天皇

  后醍醐天皇究竟实行了哪些“建武新政”呢?首先是整顿统治机构。在中央取消院政,不设关白、摄政,由自己裁决一切大事。下设“记录所”,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杂诉决断所”,处理领主、武士、豪族的有关土地所有权的诉讼;建“武者所”、“洼所”作为武士机构。在地方上企图恢复平安时代推行的“知行国”制,给权门势家以支配知行国的特权,补任了一批国司或守护。

  其次是将没收的幕府领地进行重新分配。后醍醐天皇回京都才三天,就恢复了伏见和花园两太上皇等皇族的领地。至7月,相继确定了大寺社所领庄园的所有权,竭力保护、维护贵族和大寺社旧势力的利益。而对于在推翻幕府政权中有战功的战士,建武政权虽宣布自1339年8月3日开始进行“恩赏”,但由于有功之将居功贪赏,无功之辈,暗通近臣宠姬,也领取一所二所庄园,致使“今六十六国内,已无赏给武士立锥之地”,激起武士们的不满。

  此外,后醍醐天皇为了个人的奢侈,无视民众长期疲于战乱,决定扩张宫殿,向各国地头和家臣征收其所得年贡的二十分之一,充作建殿费用,而这些又都原封不动地转嫁到农民的头上。同时,还规定按每十町出一名劳役,征集造宫抿工。“兵革之后,世局未稳,国费民苦”,激起了农民的不满。就这样,推行复古政策的建武政权很快失去了农民、武士集团的支持。

  1335年7月,原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率残部攻陷镰仓(史称中先代之乱:)。8月初,足利尊氏率兵五百骑,离开京都,与其弟直义之军会合,光复镰仓。按理,平定北条时行叛乱后,足利尊氏应速返京都。可是,尊氏不但不返京都,且据镰仓,自称征夷大。对此,后醍醐天皇极为气愤,于11月19日宣旨任命尊良亲王、新田义贞为正副征讨,讨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则率领关东武士相抗。12月中旬,尊氏、直义大败官军,并于次年正月11日突入京都。历时还不到三年的”建武中兴“宣告结束。

  历史评价:

  屡遭失败也不死心的后醍醐天皇,虽被流放小岛或遭受软禁,但依然逃出,坚持斗争,这是皇室史上独一无二的刚毅不屈的天皇,但他却没有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眼光,所以注定失败。对那位命运多难却意志超凡(也许仅仅是单纯的固执)的天皇多少有一股油然而生的敬佩,在那样武家政权的乱世,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奋然举起反幕大旗的勇气,足以令那些在他之前和之后的依赖俳句和歌,春樱冬雪消极避世的天皇们汗颜。不论成败,那一次只为本心而活,便足以伟大。

  诚然,他所有的努力只在于恢复古代天皇制的全盛时期(从大建皇宫可以看出来),是一种单纯的幻想。但茫茫人世间,究竟又有几人能将历史的轨迹看清呢?想起中国的一句唐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又是多么富有哲理啊!即使今日早已置身”史“外的我们,回溯俯视着这一段历史时,也未必能够将其纹理弄透彻;即使博古通今,也未必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有怎能苛求当时处于政治旋涡中心的后醍醐天皇呢?他能够做的,只有用自己的愿望去影响未来吧。站在历史的高处评价过去总是轻易;处于当世斩棘开路却总是惶然。后醍醐天皇的半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个悲剧,并非指其逆历史潮流而招致失败,而是宿命地生活在那个时代中,怀有无法实现的梦想并为之徒劳奋斗过的人所特有的。曾经失去日野等心腹却不得不忍辱负重时,徒居高位却连自己都无法保护时,为了目标而被迫与武家妥协时,其心中之凄凄然恐怕不是我们所能够想象到的了。

  我曾很多次想:不知临终前的天皇,是否也会有”人生五十如梦幻“的感慨呢!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