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道袍是怎样的
道袍是一种源自中国元代、明代的成年男子服饰,后来传至朝鲜和越南,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道袍交领右衽,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清代的道袍是怎样的?
清代道袍
道袍。有两种含义,一种源自中国古代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一种则是道教服饰。
儒生道袍交领右衽,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袖为宽大的琵琶袖。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朝鲜王朝后期的道袍系带变宽,并移到接近正中位置系结。
明清时期有的道袍制作十分精美,此图所展示的道袍,中央绣有玉帝,天庭众仙相聚,作不对称构图,富丽繁缛,山石和彩云均具清代初期特征。此种服装为道教人物所穿着。
延伸阅读
文献记载
宋 徐度《却扫编》卷上:“吕申公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简静,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禅者,多得从容。於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禅寺,随僧斋粥,谈说理情,觊以自售,时人谓之禅钻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孤吟》:“副末毡巾道袍,扮老赞礼上。”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我先剥你的道袍,拿你的马。”
历史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 氅(音厂,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 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
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绣云霞花纹的短披风,已于元代之后消失),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近代沿袭的道衣主要有:
①大褂,即长衫。蓝色,袖长随身,袖宽1尺4寸。
②道袍。蓝色,采取传统袍的款式,且有内摆,袖长随身,袖宽2尺4寸或1尺8寸。
③戒衣。受戒时穿的衣服。黄色黑边,袖长随身,袖宽2尺4寸。
④对襟绣花洞衣。着道衣时下配灯笼裤,或穿其他裤加裹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