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清朝 >

清朝服饰之佩饰

时间: 耀聪2 清朝

  佩饰作为服装搭配,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物。恰当的佩饰可以增强个人气场,帮助美化个人形象。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朝服饰之佩饰。

  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

  现代配饰

  佩饰是指佩戴在人体各部分的饰物,从不同的佩带位置看,可分发饰(或头饰)、耳饰、项饰、腰饰、臂饰(手饰)、足饰等等。

  古代佩饰

  佩饰是古代衣着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佩饰除了具有主要的美化功能外,在远古至夏商周时期,一些特殊的器类尚具有宗教意识、权礼观念上的特别意义。佩饰的质料通常有介壳、骨角、石、

  玉、陶、金属等多种。据考古发掘资料,制作和使用佩饰的习俗,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已发生。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曾出土了 13 件原始佩饰,种类有穿孔蛤壳、钻孔石珠,穿孔鸵鸟蛋皮扁珠、穿孔鸟骨扁珠等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也曾出土一批石珠、石坠、穿孔鱼骨饰、穿孔介壳等原始佩饰,这些都是迄今所知中国制作和使用佩饰的最早实例。

  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世纪)文物,虎纹铜饰牌长10.7厘米,宽6.1厘米;双鸟纹铜饰牌长5厘米,宽3厘米。1979年出土于凉城县毛庆沟墓地。

  延伸阅读

  铜饰牌是浮雕加透雕的牌状形式挂在衣服或腰带上的一种特殊装饰品,也有叫铜饰板的。在内蒙古集宁、二兰虎沟、准格尔旗、和林格尔等地发现了不少匈奴族青铜造物。其中青铜饰牌有20余面,很能体现民族性格,有的表面镀金,花纹以动物纹饰为主,常见的有蹲踞的鹿、马、虎的侧面形象,一般是单躯的;也有的由两个或多个组合而成,形象大都是侧面的,造型十分生动,神态逼真。虎的造型与当时中原地区的 白虎 大不相同,虎颈较长,头向下而颌微,身躯有力地向上拱屈,整体效果健壮雄浑,极富原始魅力,与商代青铜器、石磬上的虎纹或兽纹类似。除铜饰牌外,匈奴族青铜工艺作品还有兽头刀剑、杖头和竿头圆雕、铜带钩雕饰和动物圆雕四类,件头较小,大者不过十余厘米,小者仅四五厘米,小巧轻便。雕刻主要以动物为题材,有虎吃羊、狼吃羊、群兽搏斗的激烈场面,很有动感和生气。

  另外1956年在辽宁西丰县的西岔沟发现了约为西汉中后期的古墓群,出土了大量文物。这一带是古代鲜卑、乌桓等东胡部族的活动地区,因此专家认为是东胡乌桓部遗物。所出土的20余件青铜透雕饰牌很有特色,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景和审美情趣。题材内容以各种动物为主,有马、牛、羊、骆驼、猎狗、猎鹰、猛虎等,表现手法鲜明有力。画上的动物或格斗厮咬、或温静相处,神态不一。《双牛饰牌》是两头水牛相向而立,牛头俯伸向前下方,两对弯角对称设在中部,翘置于背上的尾巴和腹下长毛,均用阳线构成的尖叶形,夸张而富于装饰性,构成了一幅很有神气的双牛图案。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三面铜饰牌上有骑士出猎和骑士捉战俘的场面。《骑士出猎》雕铸了两骑士按辔徐行对语的场面,虽没有疾驰射猎的场面,但武士的英姿自然可见,衣褶用阳线加以刻划,而不着重起伏变化,边框铸以自由卷曲的勾连云纹,使武士的头部和马的四足不受限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极有限的空间。另有两块铜饰牌上都雕铸了一位战士骑马仗剑,一手抓住披发的俘虏,同时一只猛犬扑在俘虏身上猛咬,生动地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现实生活。

  这些铜饰牌的题材所体现的生活气息极为浓厚,工艺家在这些方形或长方形的有限空间内,巧妙地组合安排,装饰变形,利用镂空的突出形象,使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7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