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清朝 >

清朝后宫的历史范文

时间: 耀聪2 清朝

  后宫之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彻底的坏人。他们只是为了生存,无论是宫女太监,抑或是太后皇后,人人都带上虚伪面具,随着时间得流逝,他们自己也许都分辨不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清朝后宫的历史。

  清朝的后宫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 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太,四人),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六姨大,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太,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在这方面,清朝比起来最有“仁政”。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是“仁政”。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要慢慢来。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女二人。

  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在八旗子女内部“选秀女”形成定制以后,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轻的旗籍女子被选到宫中,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这些女子中挑选,有的秀女还有可能要配给皇帝的近支宗亲。选择作为后妃的秀女有严格的条件。清制规定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凡年龄在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选。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经过选秀女这一关之后,才能论及婚嫁。

  秀女年满十三岁称“及岁”,超过十六岁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再参加挑选。如因故未能阅选者,则必须参加下届阅选,否则虽至二十余岁亦不能出嫁,违者将受惩处。凡应选的旗女,在未阅选前私自与他人结婚者,也将由该旗都统参查治罪。即便是因为残疾不具备选秀女的条件,也要经过各旗层层上报,最后由本旗都统呈报给户部,再上奏皇帝认可后,才能免选。凡届挑选秀女之期,由户部行文各旗都统,将应阅女子年岁等,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及族长,逐一具结呈报都统,然后汇报户部,户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选看秀女后,户部马上再行文各旗都统,各旗造具秀女清册。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族长及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之妻,亲自带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门,依次排列,由户部交内监引阅。这算是第一次挑选。凡经太监挑选被记名的,须再行选阅。

  这是第二次挑选,凡不记名者,听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员女子,因有事故,不及与选者,下次补送选阅。未经阅看之女子及记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统、参领、佐领及本人父母族长,都要分别议处。被选秀女的年龄,必须是13岁至17岁的未婚女子。经太监两歇挑选后,最后报皇帝选定,或被纳为妃嫔,或指婚给亲王或王子为妻。选中被记名的秀女,在记名期内(一般为五年)不许私相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选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复选,而记名期已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得终身不嫁了。

  选秀女由户部主办。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时间一到,由户部行文八旗各都统衙门、直隶各省驻防八旗及外任旗员,将适龄备选女子呈报备案。每届入选日期,均由户部奏准,然后通知各旗,具备清册,准备入选引看之日,秀女们都在神武门下车,按顺序排列,由太监引入顺贞门,让帝后们选看。 史料中曾记有嘉庆、道光年间选秀女的经过情况:挑选八旗秀女时,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始行。

  首先是正黄之满洲,继而蒙古、汉。接着是镶黄之满、蒙、汉军,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依次下车而入。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直至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选毕者,复依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俗谓之排车……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留者,谓之格牌子。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洲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入选秀女,凡获得皇帝封号者,至死不得出宫另嫁。

  皇帝选美,三年一次,也太长了一点,还有一年一次选宫女活动,主要为挑选宫女,以服侍内宫各位后妃。它挑选的范围是内务府所属三旗一般人家的女子,内务府三旗,即清朝起家时由皇帝自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内务府三旗所有年满13岁的女子,都要经过挑选,凡选定的,大部分到宫中做宫女。在做宫女期间,如果被皇帝看中,还可升为妃嫔。如果皇上看不上,须要服役至25岁,然后才能放出宫,可以婚嫁。被选入宫的宫女,少数被选为妃嫔,那就身价百倍了。但是除个别得到皇帝宠幸,其他也多是久居冷宫,守活寡过日子。多数未被选为妃嫔的秀女,那就是唯恭唯谨待侯后妃等各主人手下,稍不如意,便鞭打责罚,甚至被逼致死的。

  宫女的家属,每月准许进宫看望自己的女儿一次。顺贞门外甬道有一排又小又矮的小屋子,那就是宫女会见家属的地方。除了最得宠的宫女昼夜不离地伺候主子外,一般宫女,并不是天天都出来当差的。有三天一次的,有五天一次的,大概越红的,当值越勤,由每月当差的班次,也可以看出宫女的红黑。宫女因为当值,过的都是紧张生活,动辄得咎的,所以轮到休班的时候,大都尽量轻松一番。最显著的,就是早上起床后,搽把脸漱漱口就算,既不搽粉弄脂,更不描眉画鬓,穿的也是随便极了,要强的宫女,学刺绣、写字、书画,喜欢玩儿的就打上纸牌了。

  满族入关以后,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满汉可以通婚。第一个皇帝清世祖,在顺治五年(一--八)宣布,汉族官吏的女子“欲婚满洲者”,可以登记。清世祖自己,为了以身作则特地讨了汉人户部侍廊滦州石申的女儿做妃子。《永平府志》记载这位小姐颇得恩宠,因为她被赐居永寿宫,可以穿汉式冠服,她母亲石申妻赵淑人来看她的时候,还可以在附近下轿——“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内右门下舆入宫”!清朝第二个皇帝清圣祖康熙的后宫中,也有汉姓。这种情形,在皇宫中就已开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个皇帝仁宗嘉庆,他的生母孝仪皇后本姓魏,是他父亲高宗乾隆的三个皇后之一(魏后)。据《清实录》,她在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被儿子特谕于五碟内改书“魏佳氏”,这好像特地掩饰当今圣上已有一半血统是汉族。

  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皇后、皇贵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等,她们都住在乾清宫两侧的东西六宫。一旦皇帝驾崩,按祖制她们都要搬到慈宁宫居住。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与欢笑无缘,只有在“红颜暗老白发新”的清寡单调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宁宫偶尔也有欢乐,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只有这时清王朝的遗孀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但这样的活动毕竟一年只有几天。慈宁宫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这些太后、太嫔、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焚香礼佛,试图从那虚无缥缈的佛界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胤禛的年妃

  年氏入雍邸差不多应该在康熙53年。 据资料考证,从她康熙53年进入雍亲王府,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康熙59年到雍正元年,连续生下3位皇子,接连生了3子一女,死时是雍正三年十一月,在此11年间,包办了所有雍正的子嗣,可以说是享尽专宠,但是这几个孩子除了8阿哥福慧活到了8岁,其余都差不多很小就殇了,下面是她的生平介绍 世宗敦肃皇贵妃 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女弟也。为世宗藩邸侧妃,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赠怀亲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十二月,册封贵妃。三年乙巳十一月,病亟,晋皇贵妃。

  旋于是月二十三日年氏入雍邸差不多应该在康熙53年。她是雍邸所有妻妾中最年轻的一位。并在康熙59年到雍正元年,连续生下3位皇子,可见她在这几年颇为受宠。当然和她的兄长年羹尧有一点关系,但大部分还是她本人得到了雍正的喜爱。 她入雍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被封为贵妃。年龄最小,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龄也比她大,却只封了齐妃。 这么看来,年妃似乎很受宠。不过雍正三十月年,雍正为皇后举行了册后大典,皇妃公主及命妇们要向皇后朝贺。本来按照惯例,向皇后朝贺后,还要向贵妃也祝贺一下。

  但雍正却取消了向贵妃祝贺行礼,他以此表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位皇帝,一位皇后,他不愿意让女人们来左右他。我想年妃对这一决定,应该是伤心的。但这时候,是年羹尧获罪之际,年妃一定是左右为难,小心惊惶和抑郁苦闷的。 再有就是年妃本来身体就很虚弱,雍正就说过她“体素羸弱”。她在怀皇九子福沛时,正好是康熙的大丧。这时候举哀磕头行礼之事,数不胜数,以她怀孕之身,不免动了胎气。导致难产,福沛生下后就死了或者就是一个死胎。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妃到了弥留之际,从宫里搬到圆明园。雍正看望她后又匆匆回宫。他给礼部下了一到上谕:晋封贵妃年氏为皇贵妃。这一加封是对年妃最后的安慰,但是年妃没等到加封之礼就死了。 雍正在册书中还是充分的肯定了年妃的品性。

  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襄内政。”并且也暂时缓和了对年羹尧的处分。 年妃死后,留下皇子福惠。雍正对此子十分宠爱,甚过别的皇子。可惜在雍正六年,年仅8岁的福惠也夭折了。雍正十分伤心,下令“照亲王例殡葬”。年过18的弘历和弘昼连贝子都还不是,而8岁的福惠就以亲王的规格礼葬,可见雍正对他的喜爱。乾隆登基后,追封弘晖(雍正嫡子,亦早夭)和福惠为亲王时,就说过:“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证明了雍正宠爱福惠是弘历等兄弟所深知的。我想雍正是对年妃最后那段日子的苦闷与煎熬,感到歉意。 综合来看,年妃的一生,多少还是受了年羹夭的影响。但以雍正对她的评价和对她所生儿子的喜爱,还是能看出他对年妃是很有感情的。只是这是个红颜薄命的女人。卒,十二月,谥曰敦肃皇贵妃。乾隆二年三月,从葬泰陵。密妃与康熙四十八年七月间一道宫廷秘档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间的宫廷秘档,其中有一份密折很特殊,只报告了一件事:王嫔之母黄氏病故。康熙的批阅是知道了,把王家的家书送过来,等适当的时机给她。密折居然用来报告一位妃子的母亲去世,这位妃子够特殊了吧!也很神秘吧!因为康熙帝所有妃嫔中没有一个被封为“王嫔”,但是确有一位王姓嫔妃,那就是康熙朝的密嫔王氏(密折当时还没有被正式册封为密嫔).

  因为王氏在康熙朝最高封号就是密嫔,所以以下暂且称呼她为密嫔.

  康熙把耶稣会传教士给密嫔画的画像挂在南书房,没有得到特许是不能看的。高士奇是因为服侍康熙久了,康熙特地在他要告老还乡时下谕给他说“尔久在南书房供差,看看无妨”除了画像留在南书房,密嫔的儿子也非常受到康熙宠爱。康熙所有妃嫔主位都是身家显赫,起码是旗人。只有密嫔出身低且不是旗人,在汉人且不是汉八旗的女人中只有她可以升到嫔,她是第一位不在旗而得到封号的汉人女子。其他和她出身一样的汉女:高氏,没有封号,生皇十九子、二十子胤纬和皇十九女。高氏曾一度宠冠后宫,因为这三个孩子都是在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间生的。其他的如陈氏(陈玉卿女身份不详),生皇二十一子胤禧,没有封号 。石氏(石怀玉女身份不详)生皇二十三子胤祁,没有封号。陈氏(陈岐山女身份不详)生皇二十四子胤秘。没有封号。

  康熙是爱她的,但是她也并不是康熙的最爱,康熙最爱的是江山,一生严格遵守着宫廷的规矩,他喜欢密嫔,但不会越理封她为妃,皇18子生病时康熙是很悲痛和忧心的,而且他死的时候才几岁,康熙将他葬在妃陵,由于密嫔是死在乾隆年间,暂且不能武断地说他就是要让他们母子合葬所以才这么做,不过康熙对密嫔确实很特殊,入宫的纯汉女也不只她一个,密折中有奏的也就是密嫔一个而已。高士奇在他的《蓬山密记》中只是记圣祖准许他观看密嫔之像:“尔年老,久在供奉(指曾值南书房),看亦无妨。”

  密嫔一些书说她身份神秘,是因为她是纯粹的汉女,按道理说不是汉八旗是不能进宫的,事实上她也不是通过正常的选秀进宫的。冯其庸说她是李熙的表妹,所依据的是李熙与康熙的通信,这些东西还完整地保留在故宫,包括皇18子的病危情况和葬礼以及王家的事情。

  密嫔是李士桢的内侄女,李煦的舅表妹,所以从亲属关系来说,康熙是李煦的舅表妹夫。另外,据考李家还有一位秀女被选入宫中。从以上这些情节来看,李煦与康熙的关系,自然非比一般。事实上,康熙对他以及曹寅,也是特殊关切,康熙四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康熙曾命孙文成口传谕旨给曹寅说:“三处织造;视同一体,须要和气,若有一人行事不端,两个人说他改过便罢,若不悛改,就会参他。”康熙给李煦的朱批也说:“曹寅于尔同事一体”,实际上康熙对曹、李两家也是“视同一体”的,所以曹、李两家终康熙之世,一直是地位稳固的;反过来说,曹寅和李煦两人也是政绩斐然的,张志栋《实政录》序以为李煦的“器识文艺”与其父李士桢“后先,他亦世济其美”。

  李煦调离韶州时,韶州人为立《去思碑》,建“遗爱祠”。郑际泰的“去思碑文”还说:“全无白璧之瑕,久有青天之誉”。李煦与曹寅曾四次接办康熙南巡,道光四年的《苏州府志》:《杂记》四说:“南巡四次,克己办公,工匠经纪,均沾其惠,称为李佛子。”诗人赵秋谷在悼念李煦的诗里说:“三十年中万宾客”,李煦实任苏州织造三十年,可见他结纳了多少天下名士,由于他和曹寅两个人在东南一方数十年的工作,对东南的安定、社会的安定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他们结客江乡,文酒高会,诗歌词曲,书画琴棋的活动,也为康熙盛世增加了不少色彩。所以康熙对李煦和曹寅也是特别信任的,不仅是他们盐课亏欠的事,康熙说“朕知其中情由”,就连李煦的家人将李煦进折在途中遗失,康熙也竟“将尔家人一并宽免了罢,外人听见,亦不甚好。”可见康熙对李煦信任和照顾到何等的程度。

  李煦的生母文氏,是康熙的保母,所以李煦是康熙的奶兄弟,这一点与曹寅的身份一样,但曹寅不是生母而是嫡母孙氏当康熙的保母,康熙对文氏和孙氏都很亲切,曾称孙氏为“此吾家老人也”,李煦在《谢召见李鼎折》里说“蒙温旨下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颜开霁,宛若家人父子”,在《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里说:“奴才九十二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讯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在《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里说:“窃奴才生母文氏,于十一月初五日忽患内伤外感之病,虽病势甚重,心神甚清,吩咐奴才云:“我蒙万岁隆恩,赏给诰封。就是历年以来,汝面圣时节,必蒙问及,即今秋孙儿热河见驾,又蒙万岁温颜垂问。我是至微至贱的人,竟受万岁天高地厚恩典。”

  再从曹寅、李煦所进的密折以及康熙对密折的批语来看,也可看出康熙是极其信任他们的。密折的内容,从秘密派莫尔森去东洋(日本)(为了了解日本的动向准备开海禁),到江南科场案,南巡的事先准备,十八阿哥薨逝及异常之变、访查巡检张伯行事、密访李陈常巧饰清官大改操守等,都是十分机密的事,康熙朱批也说,“此折断不可叫人知道”。这种密折奏报,首先是要奏报的人十分可靠,不存个人恩怨私见,完全是忠实于客观事实。对于当权者来说,必须是兼听则明,不能偏信。从曹寅、李煦的大量密折来看,他们确实是不存私见,完全忠实于客观事实,忠实于康熙皇帝的,而康熙也能兼听则明,所以从未发生过因密折而处置大臣的事。李煦与康熙是有特殊关系的。

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