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清朝 >

多隆阿的人物生平

时间: 志艺2 清朝

  多隆阿(1817.12.20—1864.5.18),字礼堂,呼尔拉特氏,满族正白旗人,晚清咸同期间大将。从小习武,16岁就披甲当兵。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隆阿的人物生平,欢迎大家阅读。

  多隆阿的人物生平

  初露头角

  多隆阿于1817年12月20日(嘉庆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齐齐哈尔。达斡尔人以骑射为本。多隆阿从小习武射箭,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16岁就披甲当兵,被选入前锋营。1852年(咸丰二年),升补骁骑校。

  1853年(咸丰三年)5月,太平军发动北伐,所向披靡。清廷急忙调兵遣将,前往迎堵。7月底,多隆阿随内阁学士胜保抵河南怀庆(今沁阳)外围,开始与北伐太平军作战。9月初,北伐军经山西折入直隶(约今河北),京师为之震动。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率八旗兵出战,多隆阿领黑龙江两起马队转隶其毫下,在直隶、山东“攻剿”北伐军,参加围困连镇、高唐、冯宫屯等战斗。清军全歼北伐太平军,他因功升任协领。

  南援湖北

  1855年(咸丰五年)6月,多隆阿率所部“得胜之师”南援湖北,驻防川沙口一带。1856年(咸丰六年)12月,太平军弃守武汉,清廷论功升任多隆阿为行营翼长。他奉湖广总督官文之命,以所部马队顺长江北岸东下,合湘军杨载福部败太平军于黄州。

  又随江宁都兴阿进占广济,1857年(咸丰七年)1月初占黄梅,迫使太平军全部退出湖北。1月底,多隆阿率部向赣北要地小池口一带的太平军发起攻击,以配合李续宾的湘军大队围攻九江。他乘夜色前往小池口附近观察地形,发现太平军正在魏家菜园增筑土垒,当即下令分兵三路向土垒发起攻击。他以步兵为主力,分为前敌和接应两个梯队,对土垒实施正面强攻,又以马队分列步队左右两旁,随时准备抄袭太平军的侧翼。战斗开始后,多部士兵用稻草遮身,迅速接近太平军营垒,填平垒前的堑濠,蜂拥翻爬土墙。马队则纵火放烟,以惊扰太平军。太平军奋勇抵抗达一个时辰,终因力不能支,放弃了土垒阵地。此后,多隆阿又率部连败太平军于小池口附近的段窑,以及湖北黄梅县的枫树坳、独山镇等地,攻毁太平军许多营垒。从此,他不仅受到其上司都兴阿等人的赏识,就是太平军也不敢轻视他。

  1857年(咸丰七年)5月,陈玉成率大队太平军由皖北入鄂,占领黄梅等地,以图阻遏湘军东进,巩固皖北根据地。5月中旬,多隆阿率马队在黄梅渡河桥与太平军激战,毁坏太平军营垒多座。6月3日,太平军对十里铺等地清军发起猛攻。多隆阿急往应援。这一带到处都是水田,不便骑兵驰骋。太平军分派一部,选择要道路口,集中枪炮进行射击,毙伤多军甚众,使之不能与十里铺清军会合。至11日,多隆阿为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约同鲍超前往大河铺偷营,以便牵动十里铺的太平军部队。他先派兵埋伏在要隘道口,再选敢死队数百人,抡大斧,持火球,对太平军营垒发起突然攻击,一天之间,连破太平军营垒数座。7月中旬,陈玉成率部自黄梅、广济西进蕲州,多隆阿等拚死抵抗。8月20日,多军合鲍超军与太平军激战于黄腊山,甘家畈等地,踏平太平军营垒48座,迫使太平军又一次退出湖北。赣北鄂东几次作战的胜利,使多隆阿在清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因功以副都统记名,并奉命收编总兵王国才的步队1700余人,使自己所统马步各营共达4000余人。

  东进安徽

  1858年(咸丰八年)5月,李续宾的湘军大队攻陷九江,湖北巡抚胡林翼等拟订东征计划,准备乘胜东援安徽。8月,多隆阿奉命率部自宿松东进,从16日开始,即与太平军战于太湖县城。双方相持月余,至9月22日,多隆阿在与鲍超,李续宾等人经过精心策划后分道出战。他换旗易帜,令部下埋伏设奇,派少数老弱士兵故意装睡,以吸引太平军来攻。太平军不知是计,打开营门出战,多军又佯装败退。待太平军进入其埋伏圈,伏兵突起,一下子就冲乱了太平军的阵脚。多隆阿骑马挥刀,亲自督阵,不多时便将太平军建在太湖县城外面的4座营垒攻破。太平军于当晚撤出太湖。

  1858年(咸丰八年)10月,清军分兵二路:李续宾北指庐州(今合肥),多隆阿合鲍超在都兴阿的统率下进围安庆。安庆是天京上游的门户,它紧靠长江北岸。多隆阿等陆师在杨载福部水师配合下,从东、西、北三面进行围攻,先将城外太平军营垒攻毁,断其粮道,逼太平军出城迎战。11月中旬,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在皖北三河镇全歼李续宾部湘军,继克舒城、桐城,安庆退路受到威胁。都兴阿、多隆阿等恐遭太平军抄袭,急忙撤安庆之围,西返宿松。

  多、鲍两军回到宿松,立足未稳,陈玉成、李秀成便率太平军衔尾而至。在太平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多部许多将弁丧失斗志,主张弃城他走。多隆阿怒目而斥,下令对畏葸退却者严惩不贷。12月1日,太平军大队来攻。多隆阿利用大雾天气,以主力正面迎敌,另以骑兵从太平军大阵中穿驰而过,绕至太平军的侧后,将其粮草火药以及其他辎重焚毁。太平军返顾后路,多隆阿乘机下令主力发起猛攻,给太平军造成很大伤亡。接著又与鲍超军连败太平军于花凉亭。在湘军三河镇之战大败之后,多、鲍两军能够连胜太平军,起到了稳定清军人心的作用。多隆阿也因此名声大噪,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先后上奏清廷,为他请功求赏。

  1859年(咸丰九年)2月初,多军合鲍超部军再次抵达太湖城外,开始用洋枪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利用太湖县城四面环河的条件,依水设防,不轻易出战,使多隆阿等滞留了半年之久。这年秋后,形势发生变化,清军和太平军为争夺安庆,准备在皖北展开激战。曾国藩亲自驻扎宿松指挥清军战事,分兵四路。太平军则由陈玉成拥重兵数万屯潜山,援太湖,与清军相持。这时,荆州都兴阿以病离开军营,多隆阿奉胡林翼之命以福州副都统的身份节制鲍超和湖北粮道唐义训、候选道蒋凝学等部湘军19营,总兵力达1万余人。多隆阿调整了进攻太湖的军事部署。他决计集中力量首先攻击由潜山进扎到地灵港、罗山冲,小池驿一带的太平军援军。

  1860年(咸丰十年)1月中旬,多隆阿指挥各军向潜山境内太平军发起攻击,与陈玉成部太平军大战于地灵港附近。一个月以后,两军再次激战于罗山冲和小池驿。这时太平军兵力本占优势,又是凭山据垒,以守为战。多隆阿于2月16日黎明时分齐集各营,摆列大阵。列阵完毕,便派小部队诱罗山冲太平军出战。太平军分路出垒迎战,多军一呼而进,前遏尾抄,左右横冲。多隆阿白率马队从中路冲入太平军阵中,左击右突。太平军阵脚大乱,官兵死伤数千人,余众退入垒中。第二天,多隆阿率部乘胜对小池驿、罗山冲等处太平军营垒同时发动攻击。他分兵三路,东路攻小池驿,西路攻罗山冲,中路居中策应。东西两路又各分兵三支,分别从左,右两翼发起冲击,另有马队一支为后应。太平军的防守重心在罗山冲、陈玉成亲自督阵指挥。双方麈战数时,罗山冲制高点为多军所占,太平军力渐不支,牵动全局,几十座营垒全部被毁,损失惨重。2月17日,多军等占领太湖。

  1860年(咸丰十年)夏,曾国荃部湘军进入集贤关,围困安庆。多隆阿奉胡林翼之命率部进向桐城,对桐城围而不攻,准备攻打赴援安庆的太平军。9月以后,太平天国为解救安庆危局,发动第二次西征,分兵五路,夹江西上。其中陈玉成率军数万出天京,经定远、寿州、舒城,于11月中旬进至桐城西南的挂车河一带,扎营40余座,试图直接救援安庆。12月初,安徽按察使李续宜率万人来援。多隆阿与李续宜商定,多军从挂车河向南攻,李续宜率军从新安渡向北攻,对陈玉成部太平军南北夹击。多隆阿将所部分为左、中、右三路,分别担任正面攻击和左、右翼侧击。每路都选数营精兵打头阵,别留一两营组成第二梯队为后继。另外,还以骑兵分队或抄太平军后路,或居中策应。双方激战两个时辰,太平军官兵伤亡数千人。配合太平军作战的捻军旗主孙葵心不幸阵亡。陈玉成只得率太平军余部北走庐江休整。

  安庆阻援

  1861年(咸丰十一年)5月初,安庆会战拉开帷幕。陈玉成从湖北战场率大队太平军进援,驻军集贤关与菱湖之间,逼近围城的曾国荃部湘军。干王洪仁歼、章王林绍璋等也统太平军2万余人,自桐城南援安庆,进至安庆北面的新安渡、横山铺、练潭一带,连营30余里,谋与陈玉成部会师。多隆阿率部前出高河铺,阻止两支太平军援军会师。多隆阿熟知这一带的地理形势,他先在太平军的退路上设下伏兵,又用木板堵积河水,而以大队主力正面迎战。5月2日,多军分四路向练潭、横山铺一带的太平军猛扑。太平军营垒不坚,旋被攻破。驻新安渡的太平军1万余人前往救援,多隆阿以3营步兵迎面接战,以5营步兵从侧翼攻击,以马队绕到后面夹击。太平军前后受敌,伤亡甚众。洪仁歼等下令由马踏石渡河北撤。正当半渡之际,多军在上游开启河闸,河水徒涨,多军伏兵亦起,太平军被淹诐击,又遭重大损失。5月6日,多军又在新安渡再次击败洪仁歼、林绍璋等部太平军。这次多隆阿于新安渡北岸在太平军的进攻方向上先设伏兵,布下口袋阵。太平军来攻时,多隆阿以疲弱之卒佯败引其前,以劲悍之兵尾击驱其后,迫太平军入其伏阵。太平军前阻河水,其它三面皆受清兵攻击,几乎陷于绝地,虽奋勇突出包围,但伤亡很大,撤回天林庄。不久又撤至桐城东面的孔城镇。

  陈玉成因无法与援军会师,于五月19日亲自率数千人绕道赴桐城,与洪仁牙、林绍璋等会商进军事宜。多隆阿闻讯,即派兵追击,使负责断后的黄金爱部太平军伤亡千余人。24日,陈玉成合林绍璋、洪仁牙、黄文金等部2万余人,分三路从挂车河、新安镇、青草塥往攻多军大营。多隆阿事先侦知此情,决心“乘其布置未定,先发制人”。他当即派出马队多起,于阵地外围设伏,又将所部主力分为五队,以前三队分迎三路太平军,另派两队为预备队,未等太平军布好阵势即发起攻击。正当双方接战处于相持状态时,多隆阿预伏的骑兵突然横杀而出,冲乱了太平军的大阵。多军主力乘势猛攻,太平军又被打得大败,陈玉成等北退桐城。

  多隆阿在安庆战役(安庆保卫战)中指挥部队连续数次击败太平军,完成了阻援的任务,给太平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挫伤了太平军的锐气,有效地保障了围城湘军的作战。1861年9月5日,湘军曾国荃部终于攻破安庆城。多隆阿名声益噪,胡林翼说他“谋勇兼全”,“兵略精审”,清廷迭升他为正红旗蒙古都统和荆州。在此之后,多隆阿率部乘势于9月7日攻占桐城,11日占宿松,不久又占舒城。与此同时,又分遣一部连下湖北黄梅、广济、黄州等州县。1862年(同治元年)2月后,他与钦差大臣袁甲三合军逼攻庐州城,与陈玉成部太平军多次激战,最后于5月13日占领该城。陈玉成率余部数千人北走寿州,两天后即被练匪苗沛霖所诱擒。太平军在皖北的根据地丧失殆尽。

  平定陕西

  在攻占庐州后,曾国藩让多隆阿引兵进攻江苏浦江、浦口和九况洲,配合曾国荃会攻金陵。但他因在安庆之战中出力最大,而赏赐却在曾国荃之下,不愿再与贪婪跋扈的曾国荃协同作战。

  1862年(同治元年)5月30日,他奉上谕离开江淮战场,选带所部迅速入陕。当时,陕西境内主要有三支起义武装:陈得才所率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正在逼近西安,云南李、蓝叛军在蓝大顺等率领下也经四川进入陕西,陕西回民军队将胜保所率的清军打得难于招架。多隆阿奉命之后,率部从皖北英山、霍山进入湖北麻城,经武昌转上襄阳,9月初抵达陕西商南。

  9月中旬,多隆阿先与由陕西东下准备进援庐州的陈得才部太平军战于鄂、陕、豫三省交界的柳林沟、荆子关等地。太平军被击败,退回陕西。12月6日,多隆阿在潼关接奉上谕,以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并接统原督办大臣胜保所部各营,共计有兵勇2万余人。他审察全局,认为陕西回军连年战胜,气势正旺,清军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在作战指导上,他决计稳扎稳打,由东而西步步进逼,力求每战必胜。他还特别注意对起义军实行打与“拉”相结合,以分化瓦解起回军的队伍。此外,针对入陕作战粮饷缺乏的情况,他专门派出一部分兵力搜运粮草。

  1863年(同治二年)1月中旬,多隆阿率部开始与陕西回民起义军作战。20日,解同州城之围,杀回军近千人,随即从同州向洛水以南的王阁村和羌白镇发起攻击,于3月19日占领了回民军的这两个重要据点。5月19日又攻破仓头镇。

  回军经此数败,损失惨重,遂从陕西东部地区向西转移,集中于泾阳、新陵、咸阳一带。9月初,多隆阿到达西安,大肆施展“招抚”伎俩,派人到回民起义军中诱降。个别回民军首领变节投敌。10月初,多军向回民军发动进攻。13日,攻占高陵县城。随后,分派陕西提督雷正绾和总兵曹克忠各率一军共同扼守咸阳,截断回军西退之路,他则亲统主力从高陵渡泾水进逼苏家沟回民军据点。回君严阵以待,拚命抵御。多隆阿利用马队从旁横冲穿插,将回民军分割击败。多军连占苏家沟和渭城两地。回民军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经醴泉(今礼泉)、乾州西退邯州(今彬县),不久转入甘肃东部地区。12月24日,多隆阿奉清廷上谕任西安。

  多隆阿在将陕西回军基本镇压下去之后,又策划向甘肃进军。但是,蓝大顺等率领的李、蓝起义部队这时还占领著陕西盩厔(今周至),多隆阿为了解除西征时的后顾之忧,又亲率马步10营向整屋发起攻击。

  整屋在西安以西约200里处,城墙高厚,蓝大顺等率起义军在城内屯粮积薪,严密设防。多军利用地道以地雷轰城,同时发起强攻,皆未成功。多隆阿见部下死伤累累而城不能克,心急如焚。1864年3月30日,他亲自击鼓督阵,再次强攻,头部被起义军鸟枪击中。次日城破,蓝大顺等退向陕南。而多隆阿因伤重也于5月18日去世。

  多隆阿灭回

  1862年五月张芾被回民杀害后,回民武装发展迅猛,于1862年6月底围攻陕西省城西安。同年回民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等各自在甘肃(省境包括今宁夏、西宁市)境内起兵,哲合忍耶派教主马化龙也在金积堡(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起兵。1862年五月,清廷命令多隆阿督办陕西军务,可是多隆阿的部队在途中被太平军所阻,清廷于是另派胜保带兵入陕。胜保被回军击败,却谎报战胜,清廷只好再命多隆阿进兵陕西。多隆阿于十一月抵达潼关后,胜保就被清廷解职及逮捕回北京审讯,由多隆阿负责在陕西与回军作战。1863年二月,多隆阿攻占回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羌白镇和王阁村,九月攻占苏家沟和渭城湾,杀死敌军一万七、八千人。至此陕西回军被迫向甘肃撤退。多隆阿又攻击当地“顺天军”蓝大顺部,1864年4月1日,多隆阿收复盩厔,进城时遭流弹击中,延至5月18日伤重不治。

  回民叛乱后,大量汉民从乡间逃入有清军和民团防守的城市逃避杀戮。1863年正月,回军攻陷固原城,“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二十余万人”。1863年八月,回军攻陷平凉府城,“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数十万”。1863年十月,回军在宁夏府城屠城,“汉民十余万被屠殆尽”。同月马化龙的回军进攻灵州城,有城内回民作内应而攻陷灵州城,“屠戮二万余人”。同年巩昌府“城内回民二千余人,俱为汉民杀尽”。1864年二月,回军攻陷渭源县城,“屠毒生灵以数万计,满城官员皆死之”。

  多隆阿死后,清廷任命杨岳斌为陕甘总督接手镇压回军。陕甘地区此时除了战乱更有旱灾,境外接济又不足,当地清军粮饷短缺,多次发生哗变,杨岳斌无法解决问题,遂于1866年请辞,清廷改派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

  
看了“多隆阿的人物生平”还想看:

1.关于左宗棠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2.史弥远的历史评价

3.左宗棠的故事及简介

2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