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北党争
南北党争是清朝初年的南方与北方士大夫的党派之争,可以说是明末东林党争的余绪。清初大量延用明朝旧宦,明末党争的弊端在清初政局立即反映。说明亡于党争也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党争碰到不讲道理的满清。还能怎么闹腾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清代南北党争,希望对你有用!
清代南北党争图片
清代南北党争背景
从清兵入关一开始,作为一个人数少,文化比较落后民族-满族,内部必然也有矛盾和斗争,再加上面对广大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的反抗,除一方面采取武装镇压的高压手段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尽量推行吸收、利用、限制广大汉族官绅士人共同合作的政策,以达到清朝统治中国的长治久安的目的。
顺康之际,以徐乾学为首的南人党与以冯铨、刘正宗为首的北人党相倾轧;双方并各依满人以自固,复通中贵,以结主知。杨青慕答刘正宗书如龚芝麓龚鼎孳之镌十三极则以蜀洛分党也,赵韫退之坎坷终身则以避马未远,周栋园之拟立斩,则以报复睚眦也。陈百史之无辜伏法则以争权竞近也。
清代南北党争过程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等纷纷上疏支持吴达。多尔衮最初未表态,终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公开申斥龚鼎孳,并将李森先革职。孙之獬也被革职,永不叙用。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陈名夏授吏部尚书,又与多尔衮手下谭泰多方结交。顺治八年五月,候外转御史张煊上疏论陈名夏十罪二不法,结果谭泰出面替陈名夏担保,张煊反被诬杀。三个月后,谭泰因早年阿附多尔衮被处死,陈名夏本人"厉声强辩、闪烁其辞,及诘问辞穷,乃哭诉投诚之功"。顺治帝并没有杀害陈名夏,只是革职,后发正黄旗汉军,闲散官随朝。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因反对薙发令,倡言"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为宁完我所劾,第二天三月初二中午,顺治帝亲自讯问,侍臣当众宣读宁完我的劾奏,不等侍臣读毕,名夏极力辩白。帝大怒:"即使要辩解,为何不等宣读完毕?"命陈名夏跪着与宁完我对质。三月初三刑科右给事中刘余谟、御史陈秉彝替名夏缓颊,双方争执不下。刘余谟喋喋不休,帝为之大怒,下令将其革职,审讯继续进行。陈名夏被转押吏部,至十一日吏部主张论斩。十二日,改绞死。临死前向门客柳生说:"我色竟不动也。"顺治得知其正法后,"悯恻为之堕泪"。名夏之子陈掖臣被押到燕京,杖四十,流放东北。
康熙时,党争与满洲贵族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康熙时期的朋党主要有鳌拜党、明珠党、索额图党、皇子党等。康熙帝深知党争之害,但鉴于满汉之间的矛盾,却也不加以整顿,他与满人权贵谈话总称南方官员为"蛮子",甚至骂道:"蛮子那有一个好人!"
康熙初年,江南民人沈天甫撰逆诗诬告人,诛之。被诬者皆不论,御史田六善言奸民告讦,于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北人不曰"王七党",则曰"逃人",请鞫诬反坐。南北党均各依满人以自固,复通中贵,以结主知。南人党陈名夏初为多尔衮所赏识,后倚谭泰。谭泰诛,名夏屡为冯铨所厄,赖顺治护持得免。不一年,北人党人宁完我揭发陈名夏提出留发、复汉式衣冠,立致太平的主张。廷鞫时,冯铨、刘正宗均为作证。名夏赐死,置株连南士四十一人而不问。
南人党魁徐乾学,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召试翰詹,乾学得首列,入直南书房。第二年徐乾学由内阁学士擢升礼部侍郎,以至左都御史,力倡风闻言事。这是因为康熙深知乾学颇得士心,所以重用乾学来作为打击权臣之用。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徐乾学为会试主考官,晋升刑部尚书。王鸿绪,江苏娄县人于徐乾学为门生,于高士奇为姻戚,于是三人奉密旨,合谋嗾使御史郭琇劾罢权贵满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不久,乾学亦牵涉张汧案解任,留京修书,而弟元文仍得正揆席;旋又遭左都御史许三礼严劾。明珠已先令其甥傅拉塔总督两江,为督过乾学预作准备。傅拉塔遂劾乾学及其弟大学士元文诸不法事,元文解任,乾学后亦革职。自后数年间,日有告讦徐氏者,时明珠已复职多日矣。
徐乾学恶伤明珠和余国柱,复恶徐乾学反覆,必欲稍抑之。然则暗中一手操纵南北党局的生死大权的就是康熙本人。据先师邓文如之诚教授有云:"自顺治中禁社盟,士流无敢言文社者,然士流必有所主,而弘奖风流者尚焉,徐乾学尤能交通声气,士趋之如水之赴壑。同时宋德宜、叶方霭不能及也。余国柱独与之争,遂成怨府,李光地但欲抑之使不得速化而已,本附明珠、高士奇以进。
康熙二十七年初(公元1688年),明珠被劾罢职,徐乾学党掌权。同年洪升撰有传奇戏曲《长生殿》,传唱甚盛。当时正逢康熙帝的母亲佟皇后丧期。给事中黄六鸿以"国恤张乐"为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弹劾洪升。由于洪升与南党徐干学、高士奇等人物较为接近,北党欲借此事滥兴大狱。康熙帝知道是党争作祟,从轻发落,故示宽柔。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元文已前卒,康熙有诏取乾学、鸿绪、士奇三人回京修书,而乾学不知其来召之意,只知有使者来,疑有叵测之祸,遂惊悸死。然则康熙一朝,明珠既斥,康熙始得尽揽八旗兵权于皇帝一人之手。
清代南北党争结果
康熙晚年,因皇太子再立再废,诸皇子各自立党,殆成敌国之势。康熙为此大伤脑筋,最后二十年间寝食不安,心身体力为之折磨消耗殆尽。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老臣王掞(江苏太仓人)眼见皇储久空,皇上忧伤,遂与御史陈嘉猷等八人上书,共同请求早立太子,王拔等几得重罪。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即康熙逝世的前一年,王掞揣想康熙之意,又同御史朱天保、柴谦等十三人力请复立废太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大怒,责其沽名树党,祸几不测,王掞以年老免充军,仍命其子詹事王奕清与十三御史同赴西台效力。至此,南北党局稍结。
清代南北党争影响
南北竞争,取代了曾经引起官僚党争的"清流"与 "浊流"的冲突。例如,浙江海宁名门的后裔、有名的降人陈之遴,在当时就这样 说过:"'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有清一代,在用人参政上南北平衡,历史上只有北宋一朝差可比拟。
清代南北党争评价
综观清朝前期的党争事实,可以看出,从入关一开始,由满、汉之间反映出来的民族矛盾,到康熙初皇权与八旗诸王分权之争,康熙尽揽了全部八旗兵权,使封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矛盾得到基本解决。经过南北党局之祸和中宫党争之烈,最后雍正夺嫡成功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在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盛世,然而晚结当慎,责备恒多。臣窃闻舆论动云桐城张、姚两姓占却半部缙绅。今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姚氏与张氏世姻仕宦者有姚孔铸者十人"。鄂文端、张文和素不相得,时谓鄂党多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