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清朝 >

清末英军顺利入侵西藏原因

时间: 耀聪2 清朝

  引言:日本学者金子民雄也在相关著作中十分肯定地说,1904年英军侵略西藏期间,英印军队之所以能够顺利侵入拉萨,靠的就是河口慧海提供给他那位间谍老师达斯的情报。

  清末英军顺利入侵西藏原因

  外国殖民者入侵西藏的史实,人们了解较多,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尚河口慧海两次入藏搜集情报的详情,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尽管有人为河口慧海的身份辩护,但无论是为英军侵略西藏提供情报,还是从诱降班禅大师的角度看,河口慧海身上的谍影“光环”是无法抹去的。

  日本和尚梦想到中国找佛经

  河口慧海,原名定治郎,1866年1月生于大阪堺市,“慧海”是其出家后的法名。河口慧海的生父是一名制桶匠人,12岁的河口慧海,作为家族事业的继承人,从小学辍学回家,继承家业。但天性好学的河口慧海并没就此荒废学业,而是白天帮父亲做桶,晚上到私塾学习。

  大约在15岁时,河口慧海进入了当地汉学学者土屋弘的家塾,学习汉文和儒家经典。近十年的学习,使河口慧海熟读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

  河口慧海少年时的日本,正值“明治维新”后推行文明开化政策之时,社会上大兴西学之风。在土屋家塾学习期间,河口慧海还有机会向一名美国传教士学习英语。这为他日后在印度与有情报机关背景的“恩师”达斯进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889年,23岁的河口慧海到东京求学,进入了刚刚开设不久的哲学馆学习。在学习期间,河口慧海受到当时日本著名的佛学家井上圆了的影响。25岁时,河口慧海在东京五百罗汉寺剃度出家,成为了日本佛教黄檗宗僧侣,法号“慧海”。

  进入佛门之后,河口慧海精心研读佛家经典。为更好地学习佛教经典,河口慧海远赴京都宇治的黄檗宗祖庭黄檗山,潜心攻读《大藏经》。

  还在哲学馆学习期间,河口慧海就听他的老师南条文雄说过,欧洲的学者不太重视汉文佛教经典,认为只有藏语翻译的佛教经典,在文法和语意上都更接近梵文,比汉译的佛教经典更为准确。

  河口慧海认为,在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佛教早已被其他宗教取代,因而已很难寻找到梵文佛教经典。但是,在与印度邻近的中国西藏和尼泊尔,还可以找到梵文经典。

  因此,河口慧海下决心前往遥远的中国,到西藏寻找梵文著作。

  日本和尚伪装巧妙顺利入藏

  1897年6月26日,河口慧海带着朋友们凑的500日元,搭乘日本轮船“和泉”号,从神户出发,踏上了西藏之旅。

  出发之前,河口慧海听说在横滨三会寺有个从南亚留学归来的僧人,名叫“释兴然”,于是兴致勃勃地前往拜访。河口慧海在三会寺向释兴然学习了南亚巴利语,但释兴然在南亚锡兰(今斯里兰卡)学习的是小乘佛教,与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大乘佛教分属两个教派。释兴然见河口慧海勤于佛学,便劝其改宗小乘佛教,被河口慧海拒绝。这令释兴然十分恼火,将河口慧海赶出了三会寺。

  7月25日,河口慧海辗转香港、新加坡等地,抵达英属印度首府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期间,河口慧海拜访了英印大菩提协会,又在协会的帮助下,拜见了闻名已久的萨拉特·钱德拉·达斯。达斯以自己探藏的经历,告诉河口慧海,最好不要进入西藏。因为此时的西藏已全面对外封锁,进藏等于白白送死,弄不好还会连累帮助自己的人。

  河口慧海认为,从尼泊尔进入西藏最为便捷,一来是截至此时,还没有人尝试过从尼泊尔进入西藏,所以这段边界上的边防哨所较少,过关受到的阻碍会比较少;二来是因为尼泊尔也曾是佛教兴盛之地,沿途会有许多历代的佛教遗迹,还会有许多梵文古经。

  日本和尚把情报透露给英国

  此时,在拉萨,已有两人知道河口慧海的身份。一位是西藏贵族的儿子,另一人是西藏商人擦绒巴。二人都是在河口慧海没有伪装成汉族僧人之前,在大吉岭认识他的。那名年轻贵族在认出河口慧海之后,无意间说起,他的朋友是一名日本间谍,并饶有兴趣地到处散布这种说法,但许多藏人对此一笑了之,甚至把他看成神经病人。

  但是,由于帮助河口慧海带信到大吉岭的擦绒巴,不经意间把河口慧海的身份泄露给了__喇嘛亲哥哥的商队领队,这使河口慧海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了,必须马上离开这块是非之地。此时是1902年5月。

  河口慧海赶紧用两匹马驮着一年来搜集的各种经卷,雇了一名藏族向导,仓皇之间逃出拉萨。随后,河口慧海一行经江孜、帕里一路南逃,骗过春丕谷的重重关卡,逃到英属印度地区,在7月3日终于回到了大吉岭,顺利地回到了拉萨特·钱德拉·达斯在大吉岭的“拉萨别墅”。

  不论是在拉萨还是回到大吉岭之后,河口慧海都将自己在西藏刺探的情报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了他的老师达斯。因此,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许多人都认为,河口慧海是达斯训练出来的双料间谍。

  回国后的河口慧海,在《东京时事新报》和《大阪每日新闻》发表了长达155期的《西藏探险记》,满足了日本和西方许多人对西藏的猎奇心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