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秦朝 >

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

时间: 耀聪2 秦朝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出生于韩国都城新郑(现在河南省新郑市)。成年后,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

  郑国人物生平

  郑国(生卒年不详) , 战国时期韩国 新郑(今 河南省新郑市)人, 水利家, 韩国水工。 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 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 洛水为渠,企图疲劳 秦人,勿使伐韩。 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是渠从仲山(今陕西 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 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 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

  当时韩国为阻止 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遣郑国赴秦,游说 秦王政(即后来的 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 征伐。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后来秦国察觉到韩国的用意,欲杀郑国。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辩解说,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始皇于是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令韩国人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的修建却使关中地区更加富饶,秦国更加强大。韩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是在苦心为秦人作嫁衣。

  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 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的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田,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为纪念郑国的功绩,时人遂称该渠为郑国渠。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如同张开的两翼,东方六国都处在其阴影之下,秦灭六国到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时候了。

  遂说服了秦国,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 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 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该渠被命名为 郑国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

  郑国渠开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是 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 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 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 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泾阳县 群众有“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

  这条渠道的经行地区,经 郦道元考证,在《 水经注·沮水》中记称:“渠首上承泾水于中 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 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 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嶭山南、池阳县 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 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 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经 泾阳、 三原、 高陵、 富平、 蒲城等县。秦以后,此渠灌溉范围虽有缩小,但历代不绝,为 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国渠影响

  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压碱,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近代著名水利专家 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 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引泾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至今,在泾阳县王桥镇西部的张家山,这里不仅山清水秀,风景秀美。而且保存着历代引泾渠首遗址,它们如同一块块水利的活化石,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天然的水利断代史博物馆徜徉,领略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雄浑的历史遗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观光旅游。郑国渠--泾惠渠,犹如一条闪闪发光的银线,牵来了泾河流域的美丽富饶。

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