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巡游有什么特点
秦始皇虎踞中华大地后,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平均2年多一次,死于第六次巡游途中。那么秦始皇巡游有什么特点?
秦始皇巡游特点:出巡频率高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称帝的十一年间,共有五次出巡,按年头来记占称帝年份的近1/2,这样高的出巡频率在中国古代帝王的交通行为总体比较中是排于前列的,也远远高于《尚书·尧典》所说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出巡频率。
秦始皇巡游特点:出巡季节安排多遵古制
秦始皇巡游的出行季节一般以仲春二月居多,唯三十七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出巡时间是“十月癸丑”,颇异于古制。
秦始皇巡游特点:出游历时较长
虽然秦始皇每次出游历时长短在文献中的记载不甚明了,但仍可据相关史实做出较明晰的推断。具体依据,一是根据三十七年巡游的路线、行程和所用时间推算出秦始皇出巡的平均速度。二是根据二世元年秦二世巡游的路线距离及所用时间和时代相距不算很远的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南巡史事引为参照。三是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及巡行过程中要进行祭祀山川诸神、垂询地方行政教化、游览山水、体察民风民情活动所需时间进行修正。经推算,秦始皇几次外出巡游的平均历时约为五到六个月,其中短者:二、三个月,如二十七年、二十九年,长则几近…—年,如三十七年巡游,历时即约十一个月。
秦始皇巡游特点:在海滨逗留时间长
秦始皇巡游的时间特征还表现在大量的时间是在海滨渡过的,在四次东巡中,濒海而游的时间几乎占总出游时间的一半,其中二十八年出巡,“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仅在琅邪一地,就停留了三个月。
秦始皇巡游特点:时间安排比较科学
秦代沿用颛顼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19]。由此考察秦始皇出巡的方向路线和行程时间,可发现秦始皇每次出巡的方向路线和行程时间,可发现秦始皇每次出巡皆能结合各地的气候条件作出较为合理的安排。例如,巡游渤海之滨的时间大多在夏季;秦始皇三十七年于岁首十月出巡,关东各地和都城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即将进入严冬,所以,这次出巡选择南出武关至去梦,在东南吴楚之地度过了寒冬和初春,至夏季始北行至渤海,与秦始皇二十八年一样,在最适宜避暑的海滨之地度过了盛夏。秦始皇三十二年和秦始皇三十七年,游历代、雁门、云中、九原诸郡的时间分别是夏季和秋季,夏季北地气候温凉,秋季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在气候上都属于游憩休闲的最佳季节。
历史评价
从司马迁所写的的《秦始皇本纪》记述看,在秦始皇的最后11年(含去世的当年)中,秦始皇有5年巡行各地(公元前216年的“微行咸阳”不算)。未出巡的年份,秦始皇也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各地,如公元前214年之“略取陆梁地”,公元前213年之“筑长城及南越地”(《正义》谓“戍五岭”。《通鉴》作“处南越地”),公元前212年在作阿房宫的同时还有“除直道”以及徙民丽邑、云阳之举。
秦始皇多次而且主要是巡行东方郡县。东巡中较多的是“刻石颂秦德”,强调的是“歌功颂德”,从刻石的内容来看,应该视为一种政治宣传,其中包含着一些政治主张。另外,经过巡视了解,也有为日后作某些决定参考之意。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未出巡,但有立石“以为秦东门”之措施,应该就是他前几年视察之后为东部“边界”所作的结论。
秦始皇北巡,目的是为了对付匈奴。匈奴是一个长期的边患,秦始皇两次巡视北边以及发兵“击胡”、修长城等等,取得了“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成绩,因为秦始皇知道“也”的问题,史书记载因此而派蒙恬发兵击胡。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还进行了“平南越”。也许秦始皇没有来得及南巡,但公元前214年“以谪戍南岭”的记载却是确凿的,较早的记载还有《淮南子·人间训》、《淮南衡山列传》等几处更具体的材料。《通鉴》综合记述说:“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代初平南越”。总之,秦始皇在最后十年,做了那么多事,是颇有建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