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秦朝 >

秦朝历史大事件

时间: 玉玲2 秦朝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秦朝时期历史事件大全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首创皇帝这一词语。国号秦,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

  秦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但秦朝的暴政也引起了阶级矛盾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大规模平民暴动起义。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中文名称:秦朝

  英文名称:Qin Dynasty

  简称:秦

  所属洲:亚洲

  首都:咸阳

  主要城市:邯郸,南阳,巨鹿,九原

  货币:秦半两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人口数量:2500万(公元前213年)

  主要民族:华夏族

  国土面积:320万(公元前210年)

  历史贡献:统一华夏、车同轨、书同文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治国原则:严刑峻法,君主专制

  选官制度:军功爵、文法吏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皇帝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王子婴

  秦朝事件

  前期

  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战国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即赫赫大名的秦始皇,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名称:秦灭六国之战

  地点:中国北方、南方

  时间: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参战方:秦国、关东六国

  结果:六国亡国,完成中国统一。

  主要指挥官:秦始皇、王贲、王翦、赵括等

  修筑灵渠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统一的规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统一度量衡 古代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书同文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1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