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秦朝的经济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秦朝经济资料,欢迎阅读!
秦朝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建设,都要以相应的经济制度建设来支撑;而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的建设成果,最终都要展现在经济建设平台上。
当时的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第一,政府增加农业劳动力和纳税服役的人口,规定一家一户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否则加倍征税,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嫁。第二,政府提高粮价,以增加地主和农民的收入,同时提高酒肉价格,加重酒肉的捐税,使商人由高价所获得的巨额利润通过租税转移到政府手中。第三,政府加强粮食贸易的管制。第四,政府推行有利于农业的租税政策。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秦政府很重视耕牛的保护、饲养和繁殖。农蓄是促进秦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对厩苑所蓄养的牛,都要定期进行考课,饲养好的,繁殖率稿的,予以奖励,否则予以处罚,这些都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如张家山汉简《田律》: “ 诸马牛到所,皆毋敢穿宑,穿宑及及置它机害人、马牛者,虽未有杀伤也,耐为隶臣妾。杀伤马牛,与盗同法。
秦始皇非常重视农业基础条件的维持和改善。秦统一后,不仅便利交通 ,而且改变了战国时各国“以邻为壑”的状况,这对农田水利灌溉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农田水利是农业命脉,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改变了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秦朝法律规定每年定期组织人员整饬水利工程,完缮陂堤、道路,以避免汛期到来时决堤,使道路交通乃至人员安全受到威胁。秦对当时修建水利工程非常重视。秦始皇历次出巡所到之处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
在秦朝,私有土地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地主、农民都可以自己处理其所属土地,土地买卖迅速发展。同时,社会上也大量存在国家直接控制下的自耕农,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与生产工具,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只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不必再人身上依附于他人。秦朝的地大都不甚集中,大土地占有者较少,而农民一般尚能保有一小片份地。
自秦朝农业经济之后,封建农业生产关系开始确立。秦朝农业的发展对整个历史农业的发展进程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当秦始皇遭遇经济危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三年之后,秦国陷入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由于大批军人转业需要安置,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而滞留在咸阳、洛阳等大城市,这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六国混战时迅猛发展的军工企业也因为订单的突然消失而大量倒闭,大批工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只能回到家乡种地。造成大量的民工返乡潮。
倘如此也就罢了,问题是秦始皇为了笼络人心,前六国时期的官员全部留用保持原位,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官民比例高达1:26。为了安抚他们,秦朝不断给公务员加薪,三年翻番。而为了养活这高达7000万人的公务员队伍,秦朝制订了极其严苛的赋税制度。除了高达25%的企业所得税外(刚降了7个点以后的数字),月入2000钱以上的工薪阶层也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名第三。
秦朝的运输工具燃料---青草,由两大集团中草化和中草油垄断。虽然国际草价由最高峰的147罗马银币降到了60罗马银币,但两大青草企业仍死撑不降,老百姓怨声载道。93号青草要每升6个铜钱,远远高于罗马国的每升3个铜钱(折算价),而且不包括青草税。马车主们另外需要缴纳每年1200钱的养路费,每公里0.4钱左右的高速官道使用费。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年轻的始皇帝应该怎么做?与三公九卿商议之后,他决定拿出4万亿钱拉动内需。可是怎么拉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偏重那个? 没错,结果你已经猜到了-----修建万里长城和阿房宫,以基建投资拉动内需。
拓展:秦始皇修长城是最经济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长城是从秦始皇的时候开始修的。要知道,在当时秦朝可是大胜匈奴啊,但却没有乘胜追击,反而转攻为守,为什么呢?最近,公众号古文观止发了篇文章说,从成本收益来看,秦始皇停止北伐,修长城,其实是最经济的选择。
先看作战成本。远距离作战,后勤保障很重要,当时运一石粮食到前线,运输队路上自己就要消耗192石,这成本也太高了。再看作战收益。就算打赢了匈奴,但秦国的农民不会放牧,要那么大的草原有什么用?
但有了长城,流动战场变成了固定战场。这下成本收益全变了。对秦军来说,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节省了大量军费。士兵原本就是农民,闲下来就能种地,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对匈奴来说,骑兵不擅长打阵地战,而且后勤没保障,成本就高多了。
所以说,修长城虽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是最经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