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文学的发展
波兰建国于10世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波兰建以后,接受了天主教。10到13世纪,波兰有文字记载文献,大多是用拉丁文写的。当时,天主教僧侣为了对所谓“异教”精神,向群众灌输天主教教义,抄印了批用拉丁文写的经文和关于基督与使徒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波兰文学的发展。
发展介绍
波兰文学的黄金时代始于16世纪。因义大利文艺复兴之影响、与他国有较多接触以及正逢一个比较平靖稳定的时期等因素,使人们敢作多样而有自信的抒发。第一位波兰的创作者是莱哲(Mikolaj Rej),他所写的诗体辩论(1543),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属于较早时代的作品,但人们将它画为新时代的开端。与莱哲同时期的诗人科哈诺夫斯基(Jan Kochanowski)是标准的文艺复兴时代人物,也是杰出的早期波兰作家。文学在这个时代大放光芒,散文方面以哥尼基(Lukasz Gornicki)为代表,讲道辞有斯卡尔加(Piotr Skarga),政治论述有莫杰夫斯基(Andrzej Modrzewski),田园诗有西蒙尼德斯(Simonides),十四行诗则以森普-沙任斯基(Mikolaj Sep Szarzynski)为代表。
17世纪巴洛克文学的文体之争,以及所表现之异国色彩与结构、有力而尖锐的对比手法和突如其来的转折,都可反映这一百年来人们所承受的宗教争端与战争之苦。代表人物在宫廷抒情诗方面有扬.安德杰.莫尔什藤(Jan Andrzej Morsztyn),宗教诗有兹毕纽.莫尔什藤(Zbigniew Morsztyn),史诗有特瓦尔托夫斯基(Samuel Twardowski),自传有帕塞克(Jan Chryzostom Pasek)。
继18世纪前半衰微期之后,最后一位波兰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Stanislaw II August Poniatowski)当政的时期为一启蒙时代,波兰的文化、政治、知识等各层面都再度欣欣向荣。文学、新闻业、出版业、政治与教育上的改革、国家剧院之建立(1765),都足以为这个时代求进步态度之佐证。代表性人物乃是克拉西茨基(Ignacy Krasicki)。此外,卡尔平斯基(Franciszek Karpinski)和克尼亚伊宁(Franciszek Dionizy Kniaznin)的诗、博古斯瓦夫斯基(Wojciech Boguslawski)和博霍莫莱茨(Franciszek Bohomolec)的剧作,以及聂姆策维奇(Julian Ursyn Niemcewicz)的作品,都是18世纪波兰文学的卓越代表。
19世纪为浪漫主义者感受的狂热激情弥漫全世界之时,然而浪漫主义流传至波兰时却因国内正遭遇重大变故而被扼止。1830年波兰抗俄起义失败以后,波兰浪漫主义便带上了受到压迫和苦难的国家的自责与悲壮意味。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的游吟风格作品含有普罗米修斯式的创痛和弥赛亚的希望,与斯沃瓦茨基(Juliusz Slowacki)以及克拉辛斯基(Zygmunt Krasinski)二人的作品,同为流亡国外时所作,表达了波兰民族精神。这些人的重要作品中追求自我认知与个人自由,并且对历史质疑,为波兰民族意识之中永不磨灭的一部分。
1863年起义再度失败,意味着早先的浪漫主义梦想的破灭。挫败之痛打消了原来的理想主义,使得强调实际努力与社会政治现实的实证主义抬头。显克维奇(Henryk Sienkiewicz)、普鲁斯(Boleslaw Prus)、奥热什科娃(Eliza Orzeszkowa)的小说(题材包括历史故事以及社会问题、时势问题等等)是19世纪后半期的文学主流。
波兰文学历史影响
波兰文学家青年波兰运动是实证主义紧压之下的反动,有新的人物和观念兴起。初期的狂热宣言倾向欧洲作风与现代主义,但这项运动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潮流和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泰特马耶尔(Kazimierz Tetmajer)的诗、韦斯皮扬斯基(Stanislaw Wyspianski)的象征主义剧作,以及热罗姆斯基(Stefan Zeromski)的小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暂重获独立时期(1918-1939)创作出清新而多样化的文学。除了较年长的莱希米安(Boleslaw Lesmian)与斯塔夫(Leopold Staff)等人的作品之外,未来主义的创作充斥且嚣张,前卫派也有派柏(Tadeusz Peiper)和普里兹波希(Julian Przybos)的诗,斯卡曼德尔诗社(Skamander)诗人的抒情诗则表现了自信的乐观想法。散文方面有东布罗夫斯卡(Maria Dabrowska)、贡布罗维奇(Witold Gombrowicz)、安德热耶夫斯基(Jerzy Andrzejewski)、舒尔兹(Bruno Schulz)等著名现代波兰作家的作品。戏剧方面除萨尼亚夫斯基(Jerzy Szaniawski)的剧作之外,另有维特凯维奇(Stanislaw Ignacy Witkiewicz)的革新超现实主义之作。
1945年以后,战争与被占领的经验让波兰作家有了新的创作题材,1956年解除了苏联策画的史达林时代文化控制以后,灵感来源更多了。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孔维茨基(Tadeusz Konwicki)、鲁热维奇(Tadeusz Rozewicz)、姆罗热克(Slawomir Mrozek)、蓝姆(Stanislaw Lem),以及较年老的米沃什(Czeslaw Milosz)等人的作品,不论是探讨战争悲剧或是描述当代波兰在苏联共党集团中的创伤,都能反映现代波兰的处境,并且在更广的视野中析解现代历史与现代人的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