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世界事迹 > 欧洲历史 >

音乐家拉莫简介

时间: 耀聪2 欧洲历史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拉莫50岁才走上戏剧音乐创作的道路,他的戏剧音乐包括法国这一时期的各种体裁样式;他于1722年发表和声学教程,奠定了近代和声学理论。

  生平

  前半生在克莱蒙、费朗、巴黎和里昂任管风琴师,1722年返回克莱蒙。与大库普兰一同代表法国大键琴学派的顶峰。他于1706年,1724年,1726-1727年出版了三部羽管键琴曲集(而大库普兰直到1713年到出版他的第一个羽管键琴Order。注:库普兰的大部分羽管键琴包含在27个Order之中),1740-1744年间出版了一部羽管键琴协奏曲集,此后他唯一创作过的羽管键琴曲为"La Dauphine"。1722出版《和声基本原理》,提出强调中心、基础低音、和弦根音位置及移位的原则,确立了主、属、下属3个基本和弦,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1723年开始从事歌剧、舞剧创作。歌剧代表作用《卡斯托与波鲁》《达达努斯》,歌剧——芭蕾舞剧《殷勒的印度人》、《青春女神节》,以及芭蕾舞剧《一大盘》等。1750年出版有《和声原则例解》。拉莫作品全集在19世纪由圣-桑斯编订。但这个版本“为了适应钢琴的需要”,对原作装饰音的改动很多(参见“ Jean-Philippe Rameau: His Life and Work“:[拉摩:他的生活和作品 ]),比较能反映曲目原始面貌的是Jacobi版。

  音乐理论

  法国巴洛克晚期作曲家。今天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大键琴音乐,但拉摩在当时也是出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歌剧作曲家。父为当地管风琴乐师,望子成为律师。但他酷爱音乐,18岁赴意大利,次年回国在各地任管风琴乐师,受当时大键琴大师马尔尚(Louis Marchand)的影响,创作《大键琴曲第一集》,并于1706年出版。自1715年起任克莱蒙(Clermont)的教堂管风琴乐师,并开始钻研和声基础理论,他的直觉地以自然泛音为基础的和声体系,仍为20世纪和声教科书的理论基石。1722年《论和声》出版,为他赢得声望,遂离开克莱蒙去巴黎,出版其第二集大键琴作品《大键琴曲和运指法》(1724)。从此成为上流社会的器乐教师。同时因有人委讬他为剧院演出创作配乐,从而播下他将发展成为歌剧作曲家的种子。

  创作历程

  在巴黎结识富豪拉.普卜利尼哀(Le Riche de la Poupliniere),负责主管其私人的优秀管弦乐团达22年之久。对法国歌剧先驱卢利(Jean-Baptiste Lully)颇为钦佩,决心仿效。但是,他的歌剧内容、丰富的戏剧对比、出色的管弦乐乐节和柔情田园曲般的哀叹,却置自己于路易十五世的洛可可世界。

  1733年第一部歌剧《易波利与阿利希》(Hippolyte et Aricie)首演成功,以后又作歌剧——芭蕾舞剧《殷勤的印地人》(1735年首演)。不久,伏尔泰为他作歌剧《参孙》的剧本,但因宗教理由被禁演,乐谱失传。他们二人合作的另两部内容空洞的只供宫廷娱乐的歌剧《光荣的殿堂》(1745)及《那瓦尔的公主》(1745)却得以留存。后者还经卢骚简编为《拉米尔的节庆》(1745)。其他主要歌剧有《卡斯托与波鲁克思》(Castor et Pollux,1737)、《达达努》(Dardanus,1739)等。

  主编《百科全书》的卢梭与狄德罗(Denis Diderot)等作家起初是拉摩音乐的热心支持者,但到了18世纪中叶转而喜爱意大利音乐,就起而反对他了。随着古典派音乐的兴起,也就逐渐降低了他的声誉。他创作生涯的顶峰是在1748~1754年间。在这期间,拉摩在8天之中曾经轻而易举地写成名作《皮格马利翁》(Pygmalion)还有6部歌剧在此期间上演。

  代表作品与著述

  拉莫共创作了20多部歌剧,代表作有歌剧《伊波利特与阿里西埃》、《卡斯托与波吕克斯》、《达尔达尼乌斯》、三部羽管键琴曲集和一部羽管键协奏曲集(包括母鸡、埃及少女等)。此外,还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和声的产生》(1737)、《和声原理论证》(1750)等。

  艺术成就

  (1) 他的歌剧继承了吕利歌剧音乐的特征,没有意大利歌剧中那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截然对比,以宣叙调为主,在咏叹调中朗诵般的音调亦多于旋律性强的歌唱。

  (2) 歌剧的音乐结构同样是独唱、合唱及器乐间奏的结合,芭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器乐多为分段性插曲,每个小曲自成一体,便于舞蹈的进入;他把法国戏剧音乐固有的装饰性和娱乐性发展到顶峰。

  (3) 在和声处理上打破了传统的法则,使用减七和弦,远关系转调;和声化处理和管弦乐的运用比吕利更突出,奠定了他在法国歌剧领域作为吕利后继者的地位。

  (4) 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和声的产生》(1737)、《和声原理论证》(1750)等有关和声学的书籍,阐述了和弦以泛音为基础的理论。他根据泛音原理构建了大三和弦,扩展了和弦的结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提出了“基础低音”的概念以及转位和弦的结构,确认了音阶中主音、属音、下属音在和弦中的支柱关系,从而构建了和声体系,使之成为近代和声学理论的基础。

4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