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南北朝 >

檀道济的人物生平

时间: 克浩2 南北朝

  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将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檀道济的人物生平,希望对你有用!

  檀道济的幼年时期

  檀道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幼父母双亡,檀道济便侍奉哥哥和姐姐,为此受到人们称道。元兴三年(404年),檀道济便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随其讨桓玄入建康。檀道济参刘裕建武军事,转征西。讨平鲁山,俘桓振,任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后又封吴兴县五等侯。

  檀道济的戎马生涯

  ​义熙六年(410年)八月,檀道济升为扬武、天门太守,率军镇压卢循起义,身先士卒,屡立战功。此后,檀道济不断迁升,先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为太尉参军,拜中书侍郎,转任宁朔,参太尉军事。因前后战功被封为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又为临淮太守,梁国内史,冠军等职。

  义熙十一年(415年),檀道济还参加了平定荆州(治江陵,今属湖北)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

  当时羌族贵族姚苌建立起来的后秦,历来威胁东晋。刘裕在攻灭南燕和益州割据势力后,谋伐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年)正月,后秦国王姚兴派兵攻东晋雍州(治今湖北襄阳),被雍州刺史赵伦之击败。为晋提供了北伐的借口。二月,后秦国主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位,兄弟争位相杀,关中骚乱。四月,西秦主乞伏炽磐侵犯秦边。六月,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北)匈奴部落聚众叛乱。同时,夏国赫连勃勃乘机起兵扰秦边境。后秦因此内外交困,国力大减。

  八月,刘裕乘机兴师伐秦。以其长子刘义符和亲信刘穆之等留守建康(今南京),亲率大军,兵分五路征讨后秦。檀道济和龙骧王镇恶率步兵为前锋,自淮、肥一带向许昌、洛阳(今河南许昌东、洛阳东北)方向进攻;建武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趋石门(今河南荥阳北),自汴水入河水(今黄河);直指洛阳;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胡藩率部由襄阳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策应洛前锋主力,从南面进攻洛阳;振武沈田子、建威傅弘之率部由襄阳趋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南),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冀州刺史王仲德统领前锋诸军,经泗水开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北)入河水(今黄河)。

  九月,檀道济和王镇恶进入后秦境,连战告捷。秦将王苟生献漆丘(今河南商丘东北)降王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今河南沈立)降檀道济。其它要点屯守兵力,亦望风降附。檀道济又破新蔡(今属河南),执杀太守董遵,进克中原重镇许昌,擒获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

  十月,檀道济与王镇恶会师成皋(今荥阳西北)。后秦阳城、荥阳(今荥阳东北)二城皆降。镇守洛阳的后秦征南姚洸求救于长安。后秦主姚泓派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3000人,武卫姚益男率步兵1万前往助守。同时遣并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水济西南)进屯陕津(即茅津,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黄河上)为后援。不久,成皋、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守军相继降晋。檀道济与王镇恶、沈林子等长驱而进。石无讳退还洛阳,赵玄战死。檀道济进逼洛阳,姚洸出降,俘秦军4000余人。有人提议将俘虏杀死以为“京观”,檀道济不同意,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宋书·檀道济列传>)将其全部释放。于是羌人感悦,归者甚众。檀道济的此举,为刘裕进关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秦援军阎生、姚益男等得知洛阳失陷,不敢往援,晋军占领洛阳。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刘裕留子彭城公刘义隆镇守彭城,亲率水军自彭城西进。刘裕原令前锋诸军到达洛阳后,等待后续大军会合再前进;但王镇恶见后秦内乱,潼关空虚,便机断而行,于二月乘胜进击渑池(今河南洛宁西),遣毛德祖攻蠡吾城(今河南洛宁西北)、引兵疾趋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则从陕县(今属河南)以北渡黄河,攻拔襄邑堡(今山西平陵境),再攻秦并州刺史尹昭于蒲阪,不克,转攻匈奴堡(今山西临汾一带),为姚成都所败。蒲阪城坚兵多,一时难下。沈林子便对檀道济说:“蒲阪城坚兵多,不可猝拔,攻之伤众,守之引日。王镇恶在潼关,势孤力弱,不如与镇恶合势并力,以争潼关。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溃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檀道济遂挥师南下,与王镇恶会师,并力攻打潼关。

  三月,檀道济和沈林子夺取潼关,乘胜追击。秦鲁公姚绍引兵出战,檀道济和沈林子督军奋战,大败之,斩获以千数。姚绍退屯定城(今潼关西),据险拒守。后秦军先后两次派兵断晋军粮道,封锁水路,均被沈林子部所败。

  四月,姚绍再一次遣长史姚洽、宁朔安鸾、护军姚墨蠡、河东太守唐小方率众2000进趋黄河以北九原(今山西新绛北),设立河防,以断绝檀道济和王镇恶的粮援,但被沈林子击破,将士被杀殆尽。姚绍闻姚洽败死,发病身亡。东平公姚瓒代姚绍行使兵权,引兵攻袭沈林子,被沈林子击败。刘裕抵达洛阳。

  八月,王镇恶引水军自黄河进入渭水,直逼长安。二十三日,王镇恶军到达渭桥,弃舟上岸,攻姚丕,大破之。姚泓与姚瓒引兵来救,遇姚丕部败退,自相践踏,不战而溃。姚泓单骑还宫,王镇恶自平朔门(长安北门)攻入长安,姚泓出降,后秦灭亡。

  长安(今陕西西安)平定后,檀道济被任命为征虏、琅邪内史。后又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征虏,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以檀道济为护军,加散骑常侍,守卫京城。又以佐命之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

  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又奉命出为镇北、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五月,刘裕病死,年仅17岁的少帝刘义符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

  九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刘裕病卒之机,命司空、晋兵大奚斤督宋兵周几、吴兵公孙表率兵攻宋。至十二月,宋黄河防线崩溃,泰山、高平、金乡等郡(均在今山东境)均为魏军所得。叔孙建部东入青州(治陈阳城,今山东青州),宋青州刺史竺夔遣使告急。宋廷加檀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同往救。 景平元年(423年)三月,檀道济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时司、青二州皆告急,而檀道济所部兵少,不足分救,由于青州道近,且竺夔兵弱,遂与王仲德兼行先救。四月,魏军东阳城,久攻不下。时天气炎热,魏军多患疾疫,又闻檀道济等将至,叔孙建等遂烧营及器械退往滑台。檀道济至东阳,因粮尽不能追。

  刘义符继位后,嬉戏无度,不听朝臣谏阻。于是徐羡之等谋废少帝,接著应立的是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由于徐羡之等人与刘义真有旧怨,便于元嘉元年(424年)正月要废掉庐陵王刘义真。因檀道济威名素著,宫省所服,且手握重兵,便于四月召檀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檀道济至建康,徐羡之等将此事告诉檀道济。檀道济不同意这样做,屡次建议不可如此,但并未采纳。徐羡之等利用刘义真与少帝原有的嫌隙,列其“潜怀异图”之罪,废为庶人。因恐将来遭到报复,又先后派人将义符兄弟杀死。

  随后,徐羡之等暗中策划想废除少帝刘义符,在事发当晚,檀道济到领军府和谢晦过夜。谢晦因心情紧张,整夜未眠,而道济倒下便睡,谢晦因此对他十分佩服。

  少帝被废后,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刘义隆八月至建康,即帝位,史称宋文帝。檀道济进号征北,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固辞进封。又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时谢晦已出任荆州刺史,拥有重兵。刘义隆虽不能容忍权臣杀主行为,但仍不露声色,只在暗中积蓄力量。到元嘉三年(424年)正月,宋文帝见讨伐时机已经成熟,即令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少帝和庐陵王的罪行,捕杀徐羡之、傅亮及谢晦之子谢世休、弟谢嚼等。

  宋文帝知道,檀道济是目前仅存的北府兵名将,要想打败谢晦,则非他不可。但此举却遭到王华等大臣的反对,宋文帝说:“道济止于胁从,本非创谋。杀害之事,又所不关。吾抚而使之,必将无虑”(《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不久,檀道济至建康。第二天宋文帝杀徐羡之和傅亮。同日,宋文帝问策于檀道济,檀道济说:“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以讨之,可未陈而擒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闰正月初六,宋文帝率大军亲征,命到彦之、檀道济先后出发,率舟师溯长江西上;雍州刺史刘粹率领龙骧沈敞之、南阳太守沈道兴等自陆路西进。谢晦得知宋文帝率军亲征,遂命其弟谢遁带领1万士卒留守江陵,自率舟师2万人,令长史庾登之总参军事,自江陵出发抗击宋廷军。谢晦还上表宋文帝盛赞徐羡之、傅亮等人忠贞,并以诛侍中王县首、王华和司空王弘为名,举兵以清君侧。

  二月,谢晦到达江口(今湖南岳阳北,洞庭湖入长江处)。庾登之进据巴陵(今岳阳),得悉到彦之部已抵达彭城洲(即彭城矶,今岳阳东北,长江南岸),畏而不敢进。适逢连日大雨,庾登之不发一令,每天只呆在船中。谢晦促其进兵,登之以水战不如天晴时火攻有利为借口,尽量拖延战期。时过半月,天已放晴,庾登之不得已派出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彭城洲,宋军将领萧欣怯懦无能,弃洲而逃。宋廷军众部将主张退屯夏口(今武汉市武昌),等待后继大军。到彦之担心遭至谴责,仍坚持屯守隐圻(在彭城洲东北),并派人敦促檀道济部前来会师。不久,檀道济率领后续部众抵达,宋廷军士气又振作起来。

  谢晦获悉孔延秀首战告捷,随即再向宋文帝上表,先夸耀其旗开得胜,继而提出若干条件,说若能照准,便勒众旋师。表文刚送走,即闻檀道济已和到彦之会师,将渡江前来,惶恐不知所措,原以为檀道济是同谋,必难单独赦免,而今不仅被赦无罪,还统军前来,又素知檀道济善于领兵打仗,因而越觉害怕。谢晦出外远眺,见迎面战舰不多,心中又轻视起来,但也没有马上进击。至夜,东风大起,檀道济部所有大小船只扬起风帆,汇集一起,首尾相接,不计其数。

  二月十九日,檀道济等进至忌置洲尾(今湖北洪湖西南长江北岸),列舰进击,谢晦军大乱,四处奔散。谢晦乘夜逃奔江陵。此时,宋雍州刺史刘粹率步骑已进至沙桥(在江陵西),欲袭江陵,被谢晦部将周超率兵击退。周超见谢晦全军溃败,当夜,弃军驾小舟投降到彦之。谢晦见部众散尽,城已难守,只得带领弟、侄等七骑出城北逃。至安陆延头(今湖北大悟东南)被擒,后斩于建康。

  五月,檀道济被调离京口,迁征南大、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增封千户。由此也可看出朝廷对他的疑忌。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即谋划收复北魏于宋永初三年(422年)夺去的河南诸军事重镇。遂于宋元嘉七年(430年)三月,乘北魏刚与北方柔然交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之机,以右到彦之领兵5万,统率安北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的舟师入黄河;又使骁骑段宏率精骑8000直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1万继进;后长沙王刘义欣率兵3万监征讨诸军事。

  十一月,宋文帝为增加攻魏兵力,加檀道济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上。到彦之在滑台附近,得悉洛阳、虎牢等城失守,诸军相继奔散,吓得即欲焚舟南逃。王仲德认为,北魏军离此尚有千里之远,滑台驻有强兵,不应舍舟而去。到彦之遂引兵自清水入济水,至历城(今济南),仍恐被魏军追及,下令焚舟弃甲,步趋彭城(今江苏徐州)。

  元嘉八年(431年)正月,檀道济等自清水往救滑台,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率宁朔王仲德、骁骑段宏奋勇冲击,大破魏军。转战至高梁亭(今东平县境),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檀道济等进至济上,20余日间与魏军交战30次,多获胜利。至历城,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太武帝拓跋焘复使楚兵王慧龙往助。宋守将朱惰之坚守数月,粮尽,滑台被魏军攻破,惰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被擒。

  檀道济军粮尽,只得自历城南还。宋军降魏之人皆以实情告之,魏军获悉,随即追击。此时宋军恐惧,即将溃败。檀道济为迷惑魏军,令士卒于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的少量谷米覆盖沙上。清晨,魏军见之,误以为宋军粮食尚足,将投降全部杀掉。时檀道济兵少,魏军势盛,檀道济又命军士皆披甲,自己著白服乘舆,引兵缓缓出城。魏军恐有伏兵,不敢追逼,檀道济全军得以安返。此战,檀道济虽没有攻下河南,但在魏军的围困下,全军而还,威名大振。魏非常怕他,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

  元嘉九年(432年)三月,檀道济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还镇寻阳。

  檀道济在前朝既已立下功勋,威名甚重,左右的心腹也都身经百战,而他的儿子又都很有才气。所以朝廷对他有疑惧之心。时有人指点著他说:“安知非司马仲达也”(《南史·檀道济列传》)。

  宋文帝身体一向不好,卧病在床多年,多次几欲死去,领军刘湛把握朝政。刘湛担心檀道济和他不和,加上彭城王刘义康也担心文帝死后,檀道济无人可管,。元嘉十三年(436年)二月,文帝病危,正值魏军南伐,刘义康便叫文帝说召檀道济进朝。其夫人向氏对他说:“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南史·檀道济列传》)。等他入朝,皇帝已对他疏远了。不久,要将檀道济派回,檀道济已到河岸,船还未发,便听到一种类似鹪鸟悲鸣之声。正值文帝病情恶化,刘义康假作诏书召入祖道,撤其官职。

  三月己未(即公元436年4月9日),下诏书称:“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又潜散金货,招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镇军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夫君亲无将,刑兹罔赦。况罪衅深重,若斯之甚。便可收付廷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宋书·檀道济列传》)。

  同日,檀道济被杀。与其一起遇难的还有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又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茅亨至寻阳,将其子檀夷、檀邕、檀演和檀道济的心腹,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二人作战勇猛,时人将其比做张飞、关羽。只有檀邕之子因年幼才被赦免。

  檀道济被收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片刻间便饮光一斛酒,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檀道济列传》)!当时流传著一首歌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南史·檀道济列传》)。檀道济死的那一天,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

  檀道济的人物评价

  檀道济智勇兼备, 处变不惊, 屡建奇功。魏人闻檀道济死,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南史·檀道济列传》)。从此连年伐宋,大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自毁万里长城,只时国难思良将,问殷景仁:“谁可继道济?”殷景仁回答:“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文帝:“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南史·檀道济列传》)?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军大举攻宋,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远望,甚有忧色。叹息道:“若道济在,岂至此”(《南史·檀道济列传》)!

  檀道济的个人荣誉

  先后担任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太尉参军、中书侍郎、宁朔、太尉军事、封唐县男,食邑四百户并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又为临淮太守,梁国内史,冠军等职

1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