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名言佳句 >

茅盾的名言佳句分享

时间: 耀聪2 名言佳句

  茅盾(1896(丙申年).7.4 - 1981.3.27),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茅盾的名言佳句分享。

  茅盾的名言佳句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是春晖,给别人以温暖。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如此。朋友之间,待之以诚,肝胆相照,不就是相互照耀,相互温暖吗?

  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

  我觉得消除苦痛的唯一的方法是在从根本上消灭痛苦的来源。如果想借一件旁的东西以为慰安而仍让痛苦之根存在,那就好像是喝酒图一个醉,暂时把苦痛忘却而已。

  在命运的网里,人们的努力是不一定有怎样多的成效如所预期。可是这命运观又和自然派的命运论有些不同。这命运观里很含着奋斗不懈的精神。

  茅盾的人物评价

  正面观点

  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开拓的革命现实主义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大多数研究者高度评价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分析派”的优良传统,反对轻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1)张光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将社会的历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体的个人的茅盾研究。

  (2)严家炎《中国小说流派史》:从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说的文学史意义,精深地概括了“社会分析派”具有“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的创作风貌,肯定了新文学发展中的这一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

  (3)姜文《论〈子夜〉创作的多重动因》: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对作家的创作动因作了深层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结:参与情结、丰碑情结、乡土情结、原型情结。他反对那种以“政治图解”、“时事命题”来解释《子夜》的创作动机的简单化倾向。

  (4)孙中田《理性精神与茅盾小说》:高度评价茅盾小说的理性化倾向。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更注重人物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一切都在人物——历史的怪圈中动荡,时代、历史已经不是简单的外在空间环境,而转化为作品的“大角色”。即人物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动,都受制于环境,被这个无处不在的“巨手”所左右。这就是以理性精神烛照而产生的宏大严整 的艺术结构。

  反面观点

  茅盾具有“双重人格”,其灵魂深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各半的结合。他的“社会剖析”的创作,主题先行,一味追求政治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体性,作品思想大于艺术。因此,许多人对于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个多世纪的经典地位,提出了质疑。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是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的。这种配合现实政治斗争、指向性很强的描写,根本谈不上反映现实的真实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读性较差、缺乏艺术魅力的“高级社会文件”。缺乏主体性体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作为恒久启示,缺乏对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2)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茅盾创作中有滑坡现象。《蚀》三部曲是在“对往事的情感记忆中获取灵感”,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子夜》、《林家铺子》等则是“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茅盾是随时代潮流而变化。他从最初提倡“为人生”文学起就有强烈的功利欲求,此后十几年政治热情不减,到30年代大爆发,以致掩盖、压抑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充分发挥。

  (3)邱文治:茅盾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社会化”,然而随之而来又存在着令人深思的矛盾现象。自觉的理性思考,既有助于组织题材、发挥想象力,也可以阻碍想象力,使主体失落。茅盾中长篇小说的网状结构类型,是中外小说发展的较高艺术形态,但又是导致茅盾多部作品难以完成的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显示出单纯追求艺术广度的缺陷。

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