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校服是怎样的
校服(拼音:xiàofú),指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中小学普遍穿着,它是最为人熟悉的一种制服。校服最早起源于欧洲。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民国时期的校服是怎样的?
民国校服介绍
民国学生装受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虽然它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却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其经典的款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绝对称得上是中国校服文化史中最光辉的一页。女子进入学校学习,在思想上是一大革命,影响到学校服装上的直接成果是出现了独具风格的女子学生装。女学生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西混合式的裙衫即“文明新装”;另一类是改良的旗袍。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从保存至今的照片及实物资料来看,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另一类女子学生服则为改良的旗袍。
这种服装是在原满族男女通用的旗袍的基础上结合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改良而来的。改良后的旗袍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通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为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这种旗袍剪裁简单,旗袍的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十分契合,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内敛的性格特点。穿上这种旗袍的女学生无不给人一种规整、含蓄、端庄的东方女性之美。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出现,让国人眼前一亮,其经典的款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追捧,青年学生们因此也成为时尚的引领者。以女学生为例,民国初年的女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规模化、系统化、公开化掌握知识的女性,学生敢于求新求变的热忱与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自然令民国的女学生装具有不同的意味。时人竹枝词对他们有贴切的描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常素朴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女学生化淡妆或者不化妆,她们朴素淡雅的精神风貌掀起了一股文明之风,学生装也成为了“知性”、“高雅”、“文化高”的代名词,一时间成为这个时代女性的标准形象,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
延伸阅读
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
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
四十年代: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
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杨沫的《青春之歌》讲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旧军装: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看看这时期的学生吧,草绿色的旧军装就是他们最主要的色彩。(但这可不算校服,这段时期“校服”这个词从我们国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