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背景简介
时间:
杜生2
民国
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前期,中国满清王朝已处于衰乱中。 [8] 各民族、各阶层间(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白莲教、天地会先后起事。在政治上,清廷仍维持君主专制制度,“多磕头少说话”成为官场的金科玉律 [11] ,吏治腐败,贪污成风,财政支绌。 [12] 在经济上,一方面,人地矛盾突出, [8] 土地兼并剧烈,农民破产、流亡; [13]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处于缓慢发展中, [14] 而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着的自然经济,仍有力地抵抗着西方工业品的输入。 [12] 在对外贸易和交往上,清政府除几度设置“公行”(即所谓“广州十三行”)专责管理对外贸易事宜外, [8] 自乾隆年间对西方国家仅开放广州作为沿海通商口岸(一口通商) [15-17] 。同时,中外民事(例如“商欠”)、刑事纠纷层出不穷,争端逐渐扩大。 [8]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逐渐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制、政党政治)、君主立宪制、 [18] 责任内阁制。 [19] 其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大批的新企业、雄厚的资金、广大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强国,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工业革命。 [20] 对外,急于开拓更大市场和获取更多工业原料的英国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1824年(道光四年)侵占了新加坡、侵入缅甸,1838年(道光十八年)威胁伊朗订立不平等条约,1839年(道光十九年)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等等。 [21]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更采取了鸦片贸易的手段。 [22]
围绕外交和贸易问题,中英双方也有过若干接触,然而无论是马戛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的访清,还是鸦片战争前夕律劳卑与卢坤、义律与邓廷桢的交涉,都因种种原因而没能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