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会战始末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爆发了一场场惊天动地的会战,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有常德会战,此次会战影响巨大,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那么常德会战背景是怎样的呢?常德会战结果又如何?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详述:常德会战始末。
常德会战简介
常德会战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抗日战争,发生在湖南常德,又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影响巨大。
常德一直是历史上统治者争抢的地方,战略位置特别重要。而且常德城旁有沅江、农田。抗日战争时这个城还关系着第六战区的粮道,所以当然引起日本人的注意。
再加上当时日本的十一军在湖南长沙战败后,就事事不顺,屡战屡败,有次险些被歼灭。他们几乎成为了使日本陆军感到最耻辱的一个军,难堪之时他们也期望自己能一雪前耻,所以就将注意打到了常德上。
日军很快就拟定了进攻计划,集结军队,第六战区也察觉到了异常,立马准备好了防势。在这紧张的气氛中,战场的枪声在1943年11月1日打响了。日军的五个师兵分三路,全面出击。
第39师团与第13师团为从左进攻,直击中方第十集团的主力阵地。第68师团从中进攻,穿过中方两个集团的交界处,径攻慈利。
而第3师团在第29集团军前渡江,打算捕捉王缵绪的主力军。主攻常德的第116师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水运渡过洞庭湖,在第29集团军的右翼澧县一带登陆,一边包抄第44军,一面直取常德。国军集中了战区的士兵将近21万人直接迎战。
中国军队在阵地上勇敢杀敌,奋力抗争,将日军进攻的速度拉迟,造成日军消耗巨大,最后击毙日军1万余人。常德会战中国军队大胜。
常德会战背景
在这次的战争中日本集结了十万人,而国民党在这两个军区准备了二十一万的军队进行抵抗。常德会战背景在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常德会战背景是什么呢?
常德会战的背景还要从鄂西会战开始说起,这时候的日本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局势都是非常不利的,在苏德之间的战争中苏联的军队已经开始发起全方面的攻势,而且已经将战线推到了第聂伯河区域。
而英国和美国的军队在和德国的战争中也促使墨索里尼离开了政界,意大利也紧随其后宣布投降,而美国其他地区的军队开始登陆之后也对日本军队发起了进攻,日本不仅出现了不断失败的现象,就连海军和空军也几乎完全被毁坏,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不允许中国军队再出现其他的战况。
另外常德会战的背景中也介绍到国民党方面的情况,国民党为了能够打通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道,于是开始将七个军的力量用在了云南等方面,也做好了进攻缅甸的准备,这种情况让日军非常的恼怒,为了制止中国军队的行动,不再向印度和云南地区进发,所以日本开始准备和国民党作战。
常德会战中日兵力对比
日军兵力
第11军,下辖5个师团的的三分之二,加上配属部队,共计45个大队,还有飞行第44战队及伪军,共计10万余人。
国军兵力
第六战区:第10集团军所属第66军,第79军;第26集团军所属第32军,第75军;第29集团军所属第44军,第73军;第19集团军所属第18军,第86军,第30军;第33集团军所属第59军,第77军;王耀武兵团(第74军,第100军)。
第九战区:李玉堂兵团(第99军,第10军),欧震兵团(第58军,第72军)。
总兵力:2个战区,计16个军43个师,共计21万余人。
常德会战结果
在1943年的时候日本为了能够牵制住中国军队的力量,并且试图获得中国地区的物资资源,所以在常德地区发动了战争。
日军方面为了达到目的在这次战争前准备了十万军队,而中国方面则派遣出二十一万士兵,所以说这次战争规模也是比较盛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常德会战结果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那么常德会战结果是怎样的呢?
常德会战结果还要从11月23日、24日开始说起,日本在这短时间从度过了长江,开始回到原来驻守的地方。
国共力量在此之后开始追击,但是只和日本的掩护部队发生了一些小的战争,到了12月25日的时候,国共方面已经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将战局恢复到没有发生战争时期的境地,到这个时候常德会战才算是结束了。
常德会战中双方都运用了空军的力量,在这次战争中国军队共毁坏了日本的二十五架战机,受到损坏的战机数量在十九架。
常德会战结果显示中国方面在这次战斗中总共损失的人数大约在六万人左右,而且还有三位师长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而日本方面虽然没有中国的损失巨大,但是中国军队还是成功的打碎了日军的目标。
日本在战争之后公布了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据说在战争中死亡人数在1274人,而受伤的人数也达到了2977人,可是这个统计是日方公布的,并不是一定是真实的。根据日本当时出动的人数来说,当时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
常德会战的历史评价
“一只乌鸦站在一间被轰毁的货仓的焦梁上,带着严肃而满意的心情,望着已经从地面上毁灭了的常德……城东门的中国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胜利地飘扬,两个武装中国士兵很神气地站上了新岗位。”1943年12月21日,常德保卫战后第18天,美国《纽约时报》用上述文字记录了废墟上的常德景象。
“此一役对中国而言,是证明其士兵之作战能力;对其盟友而论,亦足证明中国虽处于极大困难之中,尤能渡过难关,击退敌人。”——美国《芝加哥太阳报》
“这里举目尽是烧焦的围墙、残破的砖瓦和灰堆而已……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口的城里寻一未经摧残的东西,实在难乎其难。”——《纽约时报》
“在这城墙的战斗,日渐惨烈,甚至好像在欧洲中世纪时代那样,以手格手,以颊撞颊作殊死的血战。”——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
“人类的持久战争是有限度的,当战至最后的300将士,余程万决定退出常德城垣,以求报国于他日……假如连这少数人都不能生还,那么保卫常德的英勇事迹将随他们英勇的死友埋葬于废墟之下,泯灭而无闻于世。”——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
“坟地掘得太浅了。过道行人都得要把桔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尸的腐臭……”——《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