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的最终结果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北洋军的最终结果,希望对你有用!
北洋军的创始人袁世凯图片
北洋军的形成阶段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前身为袁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见新军)为基础,着手进行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的建设。至1904年,先后编成三镇。
1905年2月,袁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
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袁还为新军培植骨干兴办各种军事学堂。
1902~1906年间
先后设立北洋行营将弁、陆军师范、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学堂和北洋军官、宪兵、陆军速成学堂及陆军讲武堂、电信号学队等,促进了北洋军的近代化建设。
1907年8月
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限2~5年内完成。同年,袁的亲信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率陆军第3镇(该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于1905年由保定调驻锦州)及第2、第4、第5、第6镇各一部(约2个混成协)出关,并以此为基础扩建东北新军。
宣统二年
在奉天(今沈阳)、吉林分别编成陆军第20、第23镇,奉天、黑龙江各1个混成协。从此,北洋军扩大到东三省。慈禧死后,1909年,袁因权重被清廷开缺还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陆军部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因袁暗中控制而指挥不灵。清廷被迫起用袁为内阁大臣。袁凭借控制的北洋军,既要挟革命党,又逼清帝退位,取得了政权。
1909年至1911年
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北洋军的发展阶段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军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并大肆扩军,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1913年袁为镇压"二次革命",派4个师、3个旅及武卫军(张勋部)对南方革命党人发动进攻,击败讨袁军,将原驻直、鲁、皖的北洋军势力发展到除滇、黔、桂及边远地区以外的长江以南各省(见讨袁战争)。1912-1914年,北洋军先后在豫、鄂、皖、陕、甘等省镇压了白朗农民起义军(见白朗起义)。1914年袁任命参谋本部次长陈宦为四川军务会办,并令其率北洋军3个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权力,极力扩大北洋军。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共计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含部分步、骑兵旅)、33个混成团(含部分独立步、骑兵团),总兵力达12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洋嫡系部队。随着北洋军实力急剧膨胀,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高级将领在昆明发起护国战争。前往滇、川、湘、桂镇压护国军的北洋军被击败,袁被迫取消帝制。
北洋军的分裂与混战阶段
1916年6月袁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帝国主义为争夺在华利益也各自寻找代理人,北洋军阀分裂演变为三大派系: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国务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皖、陕、鲁、浙、甘、闽等省;英、美支持的以时任副总统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苏、鄂、湘、直、赣等省;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奉天督军兼署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东三省。
此外,各地方的一些军阀或独立或分别依附于各大派军阀。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重任北洋政府国务,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领导粤、滇、桂、黔、湘、川军讨伐段祺瑞。段先后两次派北洋军及湘、粤、闽等省地方军近20万人前往镇压。后由于西南军阀向北洋政府妥协,护法失败。1918年,段祺瑞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购买武器,聘用日籍顾问,成立参战军(后改称西北边防军)。至次年1月,编成3个师4个旅。1920年皖系军队已有11个师、17个混成旅。
皖系势力的扩大引起直、奉两系不满,曹锟、张作霖结成反皖同盟。同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直军在奉军支援下击败皖军。皖系西北边防军全部被遣散裁并,在京津地区及豫、鄂、察、陕等省的军队被缴械,只剩淞沪地区和浙、鲁、闽、皖等省的残存部队以及依附于皖系的地方部队。直皖战争后,直系取代皖系控制北洋政府,其军队扩充到18个师、18个混成旅,约20万人,占据北方和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奉系也乘机占领绥远(今并入内蒙古)和京山铁路(北京-山海关)沿线地区,兵力发展到5个师、23个混成旅、3个骑兵旅,20余万人。
为争夺北洋政府的控制权,1922年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后全部撤出关外,积极整军经武,将东三省陆军统一编成3个师、27个旅和5个骑兵旅,建立了海、空军和兵工厂,兵力达17万人。直系亦大肆扩充军队,至1924年夏,陆军达21个师(含2个川军联直师)、17个混成旅共25万人,并企图消灭皖系在浙江省和淞沪地区的军队。9月,发动江浙战争,皖系战败,势力消失。由此引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直军战败,奉系乘机扩大势力,除东三省外,占据热、直、豫、鲁、苏、皖等省(区)。
1925年5月,奉系将各旅改为师,冠以"东北陆军"称号,人数达35万,并控制了北洋政府。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率军对进驻苏、皖的奉军进行反击,奉军被迫撤回北方。此时,北洋军各派兵力及势力范围是:除张作霖的奉军外,直系军阀吴佩孚有6个师、4个混成旅以及河南保卫军16个军,共计20万人,以鄂、豫和京汉铁路(北京-汉口)沿线为基地;以孙传芳为首在直系中独树一帜的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共计20个师、24个旅(含混成旅),约20万人;还有以奉系军阀张宗昌为首的直鲁联军,共计34个军,约20万人。
北洋军的覆灭阶段
1926年7月
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开始。在国民革命军与国民军联军南北进攻下,至11月吴佩孚军大部被歼,五省联军在赣、闽等省战败。为挽回败局,直奉两系再度联合,12月在天津成立安国军,以抗击北伐军。在北伐军打击下,至次年3月五省联军大部被歼,6月奉军由郑州、开封败退冀、鲁。
1928年4月
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第二期北伐,直鲁联军由济南溃退滦河东岸,一部被南京政府白崇禧部歼灭,一部被张学良部缴械。五省联军残部被南京政府收编。奉军败退关外,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12月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奉军改为东北军。至此,北洋军的历史结束。
北洋军的评价
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向近代化军队发展的重大转变。由于在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官兵构成、军事训练、规章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军队由步、骑兵为主的作战逐步向诸兵种合成作战演进,军队在作战能力、军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但由于这支军队始终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被长期灌输封建忠君思想,因而成为军阀混战、镇压革命和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