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明朝 >

慈湖边向慕墓的历史

时间: 鸿宇2 明朝

  一般人对“向慕墓”比较陌生,“向慕”即敬仰的意思,是后人为了纪念先祖而造的“公祭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慈湖边向慕墓的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慈湖边向慕墓的历史:

  在今日慈湖的里西湖畔,还幸存有一座“奉直大夫慕韩向公墓”。由于往事已久,多数人都不知道它的来历了。其实它是一座明代以来的“向慕墓”,里面埋的,是向氏后代,对韩超、向朴两人的仰慕之意。它的事件曾与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三代帝王事件有关,起源于向朴受太祖召封后的表忠,发生于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事因。

  时燕王朱棣北兵南下号为“靖难”,河北献县令向朴为表对朝廷的忠心,组以民兵义勇抗燕,寡不敌众受擒以后英雄不屈,受燕王的万军践踏之刑牺牲。事后中书舍人王尹实的秉烛夜奔哭祭、洧川令韩超的冒险护孤、左春坊司谏顾道的背书之传,都很让人钦佩叹息、唏嘘不已!他们的忠义之举可谓是慈溪史的上光辉典范,此后“奉直大夫慕韩向公墓”的长期存在,也从侧面地显示了古代慈溪人民,对大义正直、为民清官的韩超,对忠心当朝、勇敢壮烈的向朴,一种认可和缅怀。

  向朴,即被《宋元学案》载录的元朝名士向筹之子。时向筹被誉称“乐斋先生”(注:古代的“先生”是对学者的誉称),他曾受业于“宝峰先生”赵偕,学以“慈湖”为宗(注:即南宋理学名士杨简学系派一派,杨简时称“慈湖先生”)。向筹与其师赵偕一样也亦耻于事元,他绝意仕进之后,常与宋“相山先生”王庭秀之子王中一道,以讲学湖上为生。向筹曾著有《从政章十一篇》等书,论述三代以来、汉唐要略等知识丰富,可见向氏家学自向敏中为北宋真宗宰相以来良佳延续不断,向氏世家不以皇祖显、仅以儒学显,正是中国士族的典型家传和社会人才的家教之风。

  向敏中曾居北宋真宗年间的左仆射之位。他的祖籍即慈溪向氏,当年因被皇帝誉为“大耐官职”而赐建“大耐堂”。《宋史》中的向敏中载为开封府籍,那是因为他10岁前即随父亲的开封府做官而后载籍河南之故(注:进士科考等仕学,都需载籍登记)。但由于古代男子出外做官一般都家乡观念不变,故向敏中的北宋“大耐堂”之赐名,应该是挂匾于慈溪祖里的;向敏中死后虽葬于外地,但其祖里人仍不忘筑“衣冠冢”于家乡的阳嘉山(注:事见《向氏家谱》。阳嘉山,即今日慈城的“东悬岭”北,毛力水库的西山系中段)。

  北宋的大耐堂在神宗时代达到顶峰。时向敏中的第四代有女成为向皇太,至徽宗时向家诰封“三代为王”荣耀极于史。南宋时小皇朝京移临安后,大耐堂从此是小康王的避难舍了(注:即潜邸,今仍有赵、向两家的并列诰封牌楼为证)。传大耐堂原存的《诰匾》就有十几块之多,其中的《大耐堂》一匾,即为宋徽宗的御书(注:大耐堂与徽宗等事,请见拙作《慈城的大耐堂》等文)。

  向朴是向敏中的十四代孙。他承父学业才出众,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时受太祖召见(注:朱元璋在吴王和太祖初期,曾两次幸临慈城,是明州为方国珍地盘)。同时召对的慈溪人才还有韩超、陈涣、王尹实三人,向朴当即被授为献县令,韩超当即被授为洧川令。向朴为官期间与百姓同苦农桑、义学讲道等等,颇受献县百姓的爱戴。建文帝时(1399-1402)燕王朱棣靖难师起,献县首当其冲。县虽无城,但向朴仍组织民兵、义勇抵抗北军南下。他被擒后因不肯屈服,气得时燕王亲令万军践踏处死。向朴死事因此轰动全国,死时年仅四十三岁。事后县民拾其骨骸葬于道左,每到寒食之节,都会自发去道左哭丧祭之。

  时韩超已为河南洧川县令(今尉氏县),为免向朴断后之忧,乃将向朴道淳、道澂两子藏匿自己任上。

  后乡邑之士顾道任司谏一职时,乃暗辑其事,悄悄书于宝峰庵的佛座后面。

  永乐十年(1412)初,王桓之子王尹实已为中书舍人。他北上时方得知向朴的具体道葬处。晚宿邮站,梦见向朴血衣含泪来陈述往事,乃连夜秉烛,星月哭往祭之。

  时成帝宠臣、副都御史陈瑛,请欲治罪向朴事件中的相关诸臣。有扬姓父子三人惧陈瑛的天性残忍,乃暗掘向朴其骨,悄悄带回慈邑私自埋于慈湖之畔。

  王、韩、顾、杨的四人事迹,因都冒着会被永乐朝杀头的危险,故后被邑人暗誉为“永乐四义士”,是他们使得向朴有后、事迹传载、魂归乡里。

  向朴死后的170年,他的英烈事件才获得了政治上的渐渐平反:嘉靖初年(1522),他的后代把向朴的神主牌位,放进了慈邑孔庙的“乡贤祠”可以公开祭拜了;隆庆五年(1571),献县也将向朴之名祭于“名宦祠”中;万历初年(1573),明神宗诏巡按为向朴建“表忠祠”于慈溪县北城外,并赠向朴为“太仆寺少卿”、谥号“惠庄”。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应该就是万历前的原“惠庄”遗址(后为表忠祠)和原“潜墓”遗址处。它的所在地即原“杨公祠”的范围内,在明永乐处时那里应该非常荒凉,故杨氏人才能够偷埋向朴的遗骨,暗葬在自家的地皮里。那当然是件非常秘密的事了,也只有是杨氏的私产之地,才能保护向朴的骨骸能够幸存。

  为什么向朴的表忠祠、表忠墓,会在“杨文元故居”处呢?时向朴的“宁死不屈,高呼太祖、建文皇帝尊名就义”事迹名震朝野,但燕王成为成祖帝之后,向朴之事就升级为新朝廷的暗“逆反”事件了。但新皇帝只能在政权稳定后才会有心思去暗过去的逆反事,或永乐十年王尹实的哭祭,又引起了朱棣宠臣副都御史陈瑛的记忆,故他趁机请求追查治向朴死事的相关诸臣。时杨氏父子三人会冒着杀头罪名去起出献县的向朴骨骸埋在自家院里,应该是与向家有亲缘关系(向筹曾讲学慈湖书院)。

  为什么原表忠祠后会以惠庄公号名呢?应该与曾名惠庄有关。明弘治时向家人又开始发迹(注:向锦中进士、后贵为廉州知府),或会将永乐时的向朴墓地买进,再建名“惠庄”以守之。万历时,当向朴平反骨骸移去阳嘉山(注:向氏墓山)正式埋葬后,原惠庄就改为了表忠祠,原暗墓就建为向慕墓(即纪念性墓)了。

  为什么向慕墓碑中的“韩公”会排在“向公”之先呢?这个韩公即上述文中的韩超。向朴死后韩超暗自承担起保护其两子的非凡义务,他只能是义父的一种身份(而且道淳、道澂都得改名)。所以向氏后人敬韩超为先那是应该的,不只因为他的官职品位也高于向朴,更是向氏后人代道淳、道澂两人,对韩超的义父精神以一种敬仰。

  向慕墓建造时间的推敲:

  一、韩向慕墓中的“奉直大夫”,应该是向朴的嘉靖时代后人。建文末(1402)的向氏因向朴事失去政治生命以后,要到天顺六年(1462)才算缓过气来(时向秉直以举人后任教谕)。但向家的复兴当从向锦起,他于宏治八年(1495)中举,十二年(1499)时进士及第,后官至廉州知府。接着就是向洪迈了,他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官至江西左参议。至此向氏仕进见多,如向程三十一年(1552)中举,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后官至副使;向睦(注:禾字旁)隆庆元年(1567)中举;向东(洪迈子),四年(1570)中举,万历八年(1580)进士,后官至礼部郎(典试陕西)。但自向东以下,已与万历初的1573太近,故那时他们能获得奉直大夫爵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时最有可能的大夫级人物是“向锦的知府”(中进1499距1573是74年,注:百岁长寿的话尚能在世)、“向洪迈的左参议”(中进1544距1573表忠祠是29年)、“向程的副使”(中进1565距1573是8年)。按官位进程与年令因素来看,向洪迈的奉直大夫最有可能。时向洪迈的事业恰值顶峰时期,而下面又有向程的进士和位官、向东、向睦(注:禾字旁)的年青一代中举人。再加上此前向锦的知府身份,这对大耐堂一系的向氏来说,应该是个最适宜的时期。

  二、明朝的大夫衔(具体见拙文《明朝的官阶制度》),应该是对应于职务的。其时大夫衔一般只授于五品已上官位,而对应奉直大夫(注:最低的大夫衔)的是“从五品”职位(注:即尚书六部下的司属“员外郎”一级)。“参议”官属户部“清吏司”的外派之官,刚好是员外郎、奉直大夫的相适身份。

  向朴相关人物的简介:

  一、王尹实,或慈邑宋时“王相山”王庭秀之后。相山王氏四代五进士(元祐进士王发、政和进士检正中书省王庭秀、宣和进士秘书省正字王璧、淳熙进士王镐嘉定进士王甲),也是慈邑宋代进士大户(18人)。王尹实即明初被皇帝呼为“老学士”的国子学正字王桓的第五子。王桓是明太祖朱元璋召封子,因家道儒学非常深厚,他自己的六子中,也有尹发、尹实、尹和、尹哲四人,在洪武年间先后获得“辟荐”(即荐用)。景泰四年任工部尚书的王来就是他的孙子(尹和儿子),可见王尹实的才华也非同一般。王桓与向朴、陈涣、韩超一起同获召封,四家之间的关系自是非同一般了。向朴以县令身份遭燕王之军践刑而死可谓永乐帝的心病之一,但永乐年的王尹实仍敢夜奔献县哭祭,那是非常勇敢的一种情义了。

  二、韩超(字彦起),太祖召对时任为洧川令。他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时与向朴一同应召陛见,后授河南洧(读尉)川令(有传家孝两年后才去述职)。韩超上任后以“循良”而行世,永乐初吏部尚书郑赐镇守河南时,欲召他为将才之用,但因县民的公书恳留,这才留任县令达十三年之久。时县民曾将他的肖像立于祠中,这相当于是给他的“生祠”鼓励了。韩超后来迁职于验封员外郎、升广西佥事(即户部广西道统管),因“操守清白、慎刑、体恤狱民”等,也是颇受之民的爱戴。他在墲蛮时不幸因中瘴气而死,诸蛮(即少数民族县)皆立祠祀之。他对向朴的义情或来自本性,韩超在向朴死后、众人避嫌之时,却敢于匿藏向朴的两个幸存儿子于自己的任上,这份正直和大义着实令人敬佩。向道淳后来能淡泊名利、工于家学,并使大耐堂的家传在他手里得到继承和发扬,韩超的影响力功不可没。

  慈溪的韩氏或来自宋末时的江东云干韩福孙一系。其后人才辈出,洪武起即有韩公臣等是为贡生。正德、嘉靖年间韩源、韩秉文、韩克济等皆中举人;万历年起有韩孙爱、韩一龙、韩一臣、韩一元、韩昌锡、韩子允等多人的进士及第了(注:韩秉文以国子监助教、韩子允以四川提学副使获《国学师臣》的坊彰)。

  三、顾道(元朝的赵偕是其外公),少年时即能自立而不随俗。永乐元年以诗名而被县令荐于朝廷,召授右春坊司谏后能克尽其职。明仁宗在东朝时期对他尤以礼待,顾道疾卒于官时,上闻訃赐棺给舟以归乡葬。他的政见常获得皇上赞赏,其子顾存诚,也是少聪人才一个。顾存诚承父家学而尤善文,《书史会要》记其真草篆隶皆工。他曾以年少奇才而陛见,授司经局正字后不幸被人谪戍柳州,29岁英年早逝。

  四、杨氏,慈湖先生杨简之后人。杨氏人从入元起即开始仕进低调,明初时还是守静为主。如杨诚虽怀奇才还是拒绝了信国公汤和的礼聘,最终以别业养家、躬教乡人,永乐朝时以孝而获旌奖。故人才辈出方面仅洪武时有贡生杨瑨一人,而为向朴事更加隐姓埋名后,永乐到天顺可谓是又隐逸了50多年。天顺六年杨杰起才复进举人,至成化时杨子器获中进士,万历时杨守勤夺得状元,并获经元、会元、状元的《三元坊》褒扬。故永乐年间能拥有慈湖杨公祠土地权的,当然只是杨简的正宗后人了。说不定就是杨瑨传信息、杨诚等人以别业掩护送向朴遗骨回慈。时杨氏仍家大业大,又因朝廷无人做官,办此事才会无后顾之忧。清初向腾蛟等人能重获诰命,永乐时杨氏人的阴德之功可谓大矣。

  五、陈涣,洪武二十五年(1392)时与向朴同时召见。他也是少聪人才一个,召对后授阙下扶沟令。暇时常去学宫为诸生讲解,后寻调山西屯留、改任都督府都事。成祖时授上元令、迁刑部主事,仁宗时升滕府长史、晋阶奉议大夫。其子陈堪也是经学广博之士,宣德年间被荐授职训导,后以三授儒官自号“三冷居士”。他在任铜鼓武学教授时,很受祭酒陈敬宗的器重(邑人),时与长史陆珪、教谕周垌合称“诗坛三老”。不过陈涣在向朴死后并无瓜葛事,或因惠帝时正职事在外,成祖时又授上元令有关。

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