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明朝 >

弘治中兴的简介及评价

时间: 克浩2 明朝

  弘治中兴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现了的"治世",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导致出现了弘治一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弘治中兴的简介及评价,希望对你有用!

  弘治中兴的背景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驾崩。太子朱佑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又称弘治皇帝。

  事实上,明宪宗留给儿子的朝政局面并不乐观。首先就是财政的亏空,为了镇压成化年间,声势浩大的荆襄流民起义和大藤峡地区瑶族和壮族起义,财政支出日益增加,国库储蓄减少。内乱同时,且有外忧。自成化初年起,蒙古鞑靼部首领孛来与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进入河套地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骚扰延绥、大同等地。明廷派兵征伐,鞑靼各部则去而复来,迄无宁岁。还有就是行政效率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是混日子。最后就是自然灾害多,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相继闹灾,各类问题成堆。

  对于这些情况,明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应该是已经有所了解的。

  弘治中兴简介

  弘治中兴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现了的"治世",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导致出现了弘治一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

  在位期间,明孝宗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措施。凡是明宪宗亲信的佞幸之臣一律斥逐。于是吏部尚书万安、礼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继晓等,或杀、或贬,逐出京师;获罪较轻的或贬官放逐、或流放边地、或孝陵司香。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同时,更定律制,复议盐法,革废一应弊政,政治清明,朝野称颂。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而明孝宗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谥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明孝宗励精图治,被誉为"中兴之令主",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弘治中兴。

  弘治中兴的军事

  在武功方面,明孝宗也有所建树。此时期击败吐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经营哈密。明孝宗还修缮长城,抵御蒙古。

  明孝宗重视军事,极力维护国家统一。他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明孝宗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明孝宗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

  他爱护武将,如马文升在兵部尚书任上,一次就罢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明孝宗坚定地支持马文升整军,甚至还特地派一些大内侍卫保护马文升。他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团营军士。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反复多次入侵,均进行有效打击,使其败走。最著名的战役有:1488年都指挥廖冰击败小王子于兰州。1497年甘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1500年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1503年朱晖袭小王子于河套。

  弘治七年(1494年)明朝颁布《佥民壮法》。正统、景泰年间,曾召募丁壮训练,以备战事,但未定佥法。弘治七年(1494)十月,应礼科给事中孙鼐之奏定佥民壮法,今州县七八百里以上里佥二人,五百里以上里三人,三百里以上里四人,百里以下里五人,俱于丁众粮多之家选年力强者,加以训练,遇有调拨给粮以行。富民不愿者,纳银于官,官府如募。

  这部法律规定,各州县要征发民兵,这些民兵平时有官府进行训练,战时补充到军队。这个民兵制度的最大影响就是,为明朝中后期大规模的募兵准备了充足的兵源,后来明朝几个战斗力强大的募兵部队,都是以"民壮"为单位。

  弘治中兴的外交

  明孝宗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采取积极防御抗战的战略。特别是鞑靼小王子,时战时和,不时侵扰明境。明孝宗统治期间,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等的多次入侵只是采取抗战驱赶之策,没有劳师远征,没有深入沙漠主动出攻击小王子、火筛老巢,更没有主动对邻国发动大规模征战。但其他邻邦或属国如安南、暹罗、琉球、占城、撒马儿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则不定期来明朝入贡。

  弘治中兴的评价

  明孝宗在位十八年,他重用李东阳,谢迁,刘建等名臣,采取种种措施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把本已经衰败的明朝再度复兴起来。

  由于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清明。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后世史家在论及有明一代政事时,认为:"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洪、永开国,姑可不论;仁、宣之治,国力强盛,至正统以后,外有瓦剌之扰,内有民变之忧,交困之势,堪为疲敝。至成化朝,后宫干政,宦官当道,朝臣多小人,似颓势已定,而明孝宗登极之后,挽定局面,清宁朝序,一时间内外无忧,后世史家称之为"中兴令主",以弘治朝为"中兴之世"。

  这是一个被历史所遗忘的时代,却最符合对于盛世评判的所有公共标准。可以把一切属于盛世的公共定语都套用在关于这个时代的评价上,虽然那样显得有些枯燥。但却足够说明这个时代让人神往之处。弘治十八年的故事,并不仅仅简单的是一个好皇帝开创一个盛世的故事,它更多的是属于一个群体的力量,这是一个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生命力重新勃兴的繁荣景象。

1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