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明朝 >

明朝军事历史简介

时间: 翠梅2 明朝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是一个黑暗的朝代,皇帝残暴昏庸,疆域狭窄,还有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横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实际上是非常强盛和富裕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军事历史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明朝军事历史介绍

  在中国历史学家的眼里,明朝的军事力量似乎是连宋军都不如的孱弱之师,对此,如黄仁宇等著名的历史学家也进行了近乎于刻薄的批判。明朝军队真的很孱弱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明朝军队的铁血战争历史。

  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秦朝,隋朝威风一时,但昙花一现;汉、唐军事为大家所乐道,其实也都是百年而衰。元朝衰败的过程与其扩张的过程一样迅速,满清自康乾之后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惟有被世人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的最久近300年。

  从明朝军队的先天条件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明朝军队,特别是前期时代的明朝军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可以与汉唐铁骑相媲美的虎狼之师。这样的认识并非是对明朝的吹捧,相反是一个客观的评价。明朝军队是在与蒙古人的作战里成长起来的。中国的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彻底驱逐蒙古人的文明,明朝的军队是当时唯一能深入蒙古的权力中心——草原深处,并迫使蒙古人臣服,取消皇帝称号,接受中原册封的军队。我们总是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元朝末年的蒙古军,事实上蒙古军,特别是退守塞外的蒙古军是依然延续了蒙古人善战的传统的,元朝末年的蒙古边军在与周边的几大蒙古汗国的较量里都取得了胜利,即使是在元朝败退大漠以后,他们依然可以打败前来趁火打劫的其他汗国的军队并巩固在草原的统治。他们并非是瘦下去的骆驼,却依然是野蛮的虎狼。能够战胜这样强大的对手,也从另一个方面映衬了明军当时的强大。

  从战斗的难度说,明军的难度不亚于汉时的匈奴与唐时的突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敌人的角度看,北元的控制区域远大于匈奴与突厥,他们控制了从辽东到新疆的广大领土,北元首领自称皇帝,与突厥人以及匈奴人松散的部落联盟相比,他们的统一程度也远甚于匈奴和突厥。从军事力量看,北元军队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骑兵,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和最庞大的骑兵军团,许多“专家”对于成吉思汗时代西征时期的众多高科技武器都有详细的阐述,但是谈到北元的时候总将其有意无意说成是简单的游牧骑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丑化明朝的心态在作祟。事实上,在武器的装备特别是火器的装备上,北元是不亚于明军的,甚至有些方面要超过明军,北元骑兵用的火龙枪和炮兵用的回回炮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明朝也曾不断通过俘虏元军工匠的方式来改造自身的火器装备,甚至到了60多年后的永乐时期,明朝还在征讨交趾的战斗里缴获了当年蒙古军留下的火器,进而改良了自身的装备。这些都足够说明当时蒙古军队的装备水准。从己方力量来说,明朝当时的情形要远比汉唐恶劣的多,东边有倭寇的频频侵扰,西边有李思齐的盘踞,南边有云南王的虎视眈眈。而明朝当时的经济情况,比唐朝要恶劣的多,甚至比汉初的情况也不如。在蒙古人疯狂的种族屠杀和常年的战乱后,中原地区人口急剧下降,民生凋敝。蒙古人撤退时,依然掳掠了大量人口到塞外为奴,以图尽可能的削弱明朝的实力。明初曾订下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恢复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中原的人口已经减少到了何等地步。北元不是匈奴,明朝不可能用和亲的政策来换取暂时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战争是必然的选择,否则强大的蒙古人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危险。在这样一个时期,任何政策上的错误,甚至任何一场战斗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在那样的环境下,明朝或许可以打败蒙古人一百次,但是蒙古人只要打赢一次,就会扭转整个的战局。于是明朝采取了一边战争一边恢复经济的方式,一方面大规模的迁移南方无地农民到北方垦荒,另一方面则是集中重兵,重点打击漠南与西北的蒙古骑兵军团,再逐渐消灭内地的割据政权。在收复北平之后,明朝在军事战略上的政策,与宋朝最大的不同在于:宋朝贯彻的是先易后难的方针,即先平定国内的割据势力,再挥师北进与契丹人一决雌雄。明朝却恰恰相反,首先对于盘踞在陕西的元朝李思齐势力和甘肃的王保保势力进行重点打击,既而对漠南地带元顺帝的嫡系部队进行扫荡式的攻击,在成功收复了陕甘并成建制消灭了蒙古军的王牌—王保保的主力精锐以后,明朝在北方和西北的军事威胁得到了暂时的解除,北元的军事力量也遭到了沉重打击,明朝方才抓住宝贵的时间挥师南下,一举消灭了盘踞四川的大夏政权,完成了对于汉民族传统控制区域的统一。两者在战略效果上的差别在于:宋朝先南后北,对于契丹人采取被动防御,对于南方政权采取主动进攻,看似明智,结果却是契丹人趁宋朝南伐的机会也迅速坐大,势力增强。另一方面,打惯了南方弱军的宋军在遇到强悍的契丹铁骑后,也出现了在战术上的不适应,导致了宋朝屡次北进的失败。隋朝统一南北,首先先发动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在解除后顾之忧后方才南下。后周世宗柴荣也是采取这一措施,却不幸在收复关南十七县后英年早逝。明朝显然采取了比宋朝更为明智的方式,从而既顺利完成了统一,也在对北元战争里掌握了主动权。

  综观朱元璋时代对北元的一系列战争看,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是打的非常出色的,从陕甘到漠北,明朝打了一连串的胜仗。今天的史家对于朱元璋的看法颇为不屑,大抵是因为他的残暴以及特务专制,但是从民族的利益看,朱元璋不愧是再造汉民族的功勋人物。庞大蒙古帝国的崩溃,正是由明朝灭元开始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明朝成功的占领了蒙古人的上都,几次差点捉住蒙古人的皇帝,在草原地区的一系列会战里,精锐的蒙古骑兵不断被徐达李文忠们打得全军覆没。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明朝打了这么多胜仗,却一直没有灭亡北元政权呢?原因很简单,就像强大如今天的美国也无法根除恐怖主义一样,文明社会要想给游牧民族敌人以致命打击是很难的,因为它很难找到一个适当的目标(详见《文明进化论》)。当大军逼近时,他们只要收拾一下行装就马上转移了。恐怖主义组织可以以平民的生命来要挟文明国家的政府,而政府却无法以“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手段来对付恐怖组织。同样,游牧政权可以以种族屠杀来根除后患,譬如,蒙古灭西夏,满清灭准葛尔,但中原文明却不能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游牧民族,因为这种行为不容于文明的道德准则。比如冉闵,就一直以屠夫的形象存在于历史时空中。

  综观中国的历史,农业民族对于游牧民族的征讨,很少有能彻底控制游牧民族的传统领土范围的,这不是一个军事的原因,而是一个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同经济形态造成的原因,汉朝反击匈奴,准备时间长达60年,汉朝成功的控制了西域地区,却始终无法有效占领外蒙古的广大土地。同是游牧民族的鲜卑族骑兵也长期受苦于柔然人的骚扰。唐朝反击突厥,一战俘虏其可汗,可谓千古奇功,可是在唐太宗死后,突厥政权却时有反叛,在初唐到盛唐的漫长时间里不断骚扰唐朝边境,即使是唐朝国力最强盛的开元时期,英明如李隆基也是对突厥采取积极防御政策,最终还是借回纥之手将其灭族。游牧民族的难征服性在于:其实力强大时,可以威胁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攻杀抢掠,而其实力弱小或者衰弱时,却也往往化整为零,转为小规模骚扰的游击战术,农业民族的大规模征讨,在对付游牧民族强悍政权和大兵团作战时往往可以收到显赫的战果,但是对付游牧民族的游击战争时却往往是空费高昂的成本,却找不到目标。即使是满清征讨准葛尔蒙古,也是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最终还是凭借着彻底的种族灭绝政策才解决问题。可是要知道准葛尔蒙古势力要比传统的蒙古帝国小的多,仅仅是蒙古高原的一个部落而已。其次一点:从明朝开始,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在经历了金元两朝后,游牧民族对于汉民族已经非常了解,他们充分的吸收了汉民族的思想优点,并与其民族的结构特点很好的结合了起来。这种对于汉文化的逆向继承,使得后世的汉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难度大了许多。宋朝时候的两大强敌西夏和辽都是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政权,其军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游牧骑兵,而是汉民族兵法和技术的精髓与游牧民族自身优越机动性的结合。蒙古政权也同样如此,北元虽然建于蒙古高原,但无论是其大臣还是,都对汉民族政权和军队特点有着深刻的了解,王保保更是一个地道的汉人。他们更懂得用汉人的兵法去对付汉人。

  明朝在内蒙古地区广泛的修建卫所,巩固了这一地区的统治。在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实力上,洪武时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承认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明朝在极端困难的起点下完成了恢复中华河山的理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卓越的战略眼光。但是明朝最后的灭亡,却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卫所制度。明朝的卫所制度,其根源在于土地所有制,明朝初期百业凋敝,国家不可能有充足的金钱支持大规模的战争,卫所制度所实现的军队自给自然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而明初军力的强大,与唐军的强大一样,根源正在于正确的军队建制上,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当卫所制度的基础—即土地已经不存在的时候,明军的腐化也就成了必然。这一点和唐朝有分外的相似,太宗时期的府兵制,使唐军成为了天下无敌的雄师,但是同样因为这个封建经济难以回避的矛盾,盛唐时期的唐政府不得不废除府兵制,而地方自主的募兵制度却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明朝人不会不懂得以历史为鉴的道理,但明朝人却走向了另一个反面的极端,即用抬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和遏制武将的权力来避免地方叛乱的可能性。事实上,在明朝中期人口增长,人均土地占有量减少的情况下,明朝的卫所制度已经名存实亡,而文官集团的掌权也使得对外开拓生存空间成为了奢求。明朝实际上是在为宣德期间不断放弃漠南领土买单,朱元璋打下的领土,在文官集团守内虚外的方针下被不断的放弃。实际上对于中原农业民族来说,要想彻底根除游牧民族南下的隐患,有两快土地是坚决不能丢的,一为河套平原,二为漠南草原。控制了河套平原,就等于控制了骑兵的基地,控制了漠南草原,就等于控制了游牧民族的生命线,汉唐之所以强大,正在于他们牢牢控制了这两块地方,才有了游牧民族的臣服和汉民族骑兵的强悍。朱元璋的战略是对于蒙古高原的蚕食,即以长城以北的卫所为基地,不断的用修筑卫所的方式推进控制区域。这种战略方式与后来日本侵占华北非常相似,但这种方式却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财富的基础上的,成本非常高昂。迫于经济的压力,永乐裁撤掉了长城以北的众多卫所,并且数次御驾亲征,力图毕其功于一役。永乐在几次亲征的战役中也确实取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但众多卫所的放弃使其实质上等于放弃了大片的土地,直接造成了天子守边的尴尬局面。也为蒙古人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创造了条件,因为明朝放弃了对漠南的控制权,蒙古骑兵就可以在广阔的草原上肆意行事,强大的明军被蒙古游骑牵着鼻子走,占有的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统治,几十万精锐大军一次又一次在蒙古草原上做着免费的旅游,却给了鞑靼休养生息的时间。卫所的放弃虽然是迫于经济原因,但从军事战略上来讲则是一大败笔,他使鞑靼赢得了喘息和壮大的时间,也为后来的土木堡失败埋下了伏笔。

1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