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太子简介
导语:大明王朝建立,朱标亦被立为太子,从而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储君生涯。为了训练出理想的继承人,能干的守成之君,朱元璋处心积虑,费尽心机。
朱允炆的父亲是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即懿文太子。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一三五五年),正史记载其乃高皇后马氏所出,是为太祖嫡长子。当时虽仍处乱世,但其父早已是一方诸侯,并凭藉其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很快完成了建国大业,使他在十三岁尚未成年时,便已贵为太子。既没有经受戎马倥偬、生活磨难,亦未身陷宫闱惊变,他的一生似乎完全是在风平浪静中度过的。
朱标
朱标出生在攻占太平府的军旅之中,长子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得报后,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馀,也对儿子抱以极大的希望。稍长,便让其拜宋濂等名儒为师,接受教育。一三六七年,太祖自称吴王,并立其为世子。同年,令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元璋教导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现在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翌年,即一三六八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亦被立为太子,从而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储君生涯。为了训练出理想的继承人,能干的守成之君,朱元璋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建国后,广聘名儒,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才俊青年伴读。在教学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太祖自己也时常赐宴赋诗,商榷古今。他曾特地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你要用实学教导,用不著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故此,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作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太子讲授。太祖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同时,为了避免前代经常出现的东宫官僚自成体系,与朝廷大臣闹意见,甚至宫廷对立的弊端,太祖就命李善长、徐达等朝廷重臣兼任东宫官僚。
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应该说,他没有辜负乃父的寄托。他生性聪颖、忠厚,颇能领会,而且还尽心受教,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史籍中多称他:「为人友爱」、「孝友仁慈,出于至性」。方孝孺曾称颂他:「三朝兼庶政,仁孝感婴孩。」「懿文光典册,善美过昭明。」虽不无溢美,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著办,才能保得住天下。」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在这过程中,他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终多因与太祖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作为储君,他的任务只能是学习和协助,最终的权柄无疑都操之于太祖之手。
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朱标受命巡视陕西,一方面想让他看看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又推荐以西安为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另一方面,时秦王朱樉以多过失,被召回京师,也要他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了一些好话,朱元璋才放朱樉回西安。但不料,他本人归来后不久就开始生病,最终于次年四月撒手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