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真正意图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是为了遏制苏联扩张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真正意图相关信息,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真正意图:
同所有美国人一样,我们被教导说,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是为了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拯救美国人和日本人的生命,但当时大多数美国高级将领所说的却是另一种情况。
美国总统杜鲁门指派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小组1946年7月撰写的关于空袭日本的调查报告指出:基于对所有事实的详细调查以及幸存日本领导人的证词,调查人员认为,即使不使用原子弹,或苏联没有参战,美国也没有或打算制定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日本也肯定会在1945年12月31日前、很可能在11月1日前投降。
时任盟军最高指挥官、制定了二战时期盟军在欧洲和日本大多数军事计划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说:“日本人已经准备投降,没必要用这种可怕的东西攻击他们。”
从1942年开始担任美国海军最高指挥官、实际上的首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并参与美国二战时期主要军事决策的威廉·莱希写道:“我的观点是,对广岛和长崎使用这种残忍的武器,对我们的对日战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未来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令人恐惧,我自己的感觉是,作为第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我们采用了类似于中世纪野蛮人的道德标准,我并没有被教导要以这种方式作战,我们不能通过屠杀妇女和儿童获取战争的胜利。”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对此表示赞成,麦克阿瑟认为在军事上使用原子弹没有任何道理,他说,如果美国像随后所做的那样,同意保留天皇制度,战争可能会提前几周结束。
1、使用核武器没有必要针对城市
即使是支持使用核武器的军官,也认为应当针对人烟稀少的地区或日本的军事目标,而不是城市。
例如,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斯特劳斯曾建议,以非致命的方式展示核武器,比如轰炸东京附近的一处森林,足以促使日本投降。
乔治·马歇尔也表示赞同,部分当代文献显示,马歇尔认为,这类武器可以首先用于攻击大型海军设施等军事目标,如果没有取得完全的效果,可以考虑轰炸一系列大型制造业中心,并事先警告日本人我们打算摧毁这些地方。
在马歇尔看来,关于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有必要针对民用目标,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军事目标,事实上,当时虽然城市中驻有日本军队,但广岛和长崎在美国作战计划制定者眼中没有军事价值,这也是此前两座城市都没有受到大规模轰炸的原因之一。
2、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意在限制苏联扩张
如果使用原子弹不是结束战争或拯救生命的必要措施,那么为什么决定使用,尤其是在遭到这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
有一种说法是,科学家们想试试他们的新玩具,然而,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对原子弹研制发挥重要作用的爱因斯坦(但他没有直接参与“曼哈顿计划”)说:绝大多数科学家反对仓促使用原子弹,他认为,使用原子弹是一个政治和外交决定,而不是军事或科学决定,实际上,一些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1945年曾直接写信给国防部长,试图说服他不要使用原子弹。
对日本使用两颗原子弹后,多名历史学家指出,使用核武器的目的之一是向苏联展示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5年8月,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已经严重恶化,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共同参加波茨坦会议后仅4天,美国就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人和苏联人互相指责和猜疑,苏联军队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地区,杜鲁门及其顾问希望,美国对原子弹的垄断能够在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中发挥杠杆作用,照这样说,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可以被视为打响了冷战的第—枪。
据《新科学家》周刊2005年报道:按照两位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1945年决定对广岛和长崎使用原子弹,是打算打响冷战,而不是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表示,60年前使数公斤铀和钚发生裂变反应并杀死超过20万人,主要是为了向苏联施压,而不是威吓日本,做出这一决定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是有罪的。
对美国、日本和苏联外交档案的最新研究显示,杜鲁门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澳大利亚记者约翰·皮尔格指出:战争部长史汀生对杜鲁门说,他“担心”在美国空军大规模轰炸日本后,新武器的威力无法展现,他的外交政策同僚希望能用原子弹“吓唬”苏联人。
广岛被夷为平地后的第二天,杜鲁门总统说,他对“试验”取得“压倒性成功”表示满意。
相关资料介绍:
原子弹(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氘)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根据解密的资料,为了这颗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一共花费了28亿人民币。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焦耳约大2000万倍。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子弹主要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来起杀伤作用的一种武器。它与核反应堆一样,依据的同样是核裂变链式反应。按理,反应堆既然能实现链式反应,那么只要使它的中子增殖系数k大于1,不加控制,链式反应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则最终会发生爆炸。也就是说,反应堆也可以成为一颗“原子弹”。实际上也是这样,若增殖系数k大于1而不加控制的话,反应堆确实会发生爆炸,所谓反应堆超临界事故就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反应堆重达几百吨、几千吨,无法作为武器使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裂变物质的利用率很低,爆炸威力也不大。要制造原子弹,首先要减小临界质量,同时要提高爆炸威力。这就要求原子弹必须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装药必须是高浓度的裂变物质,同时要求装药量大大超过临界质量,以使增殖系数k远远大于1。
原子弹的装药,能大量得到、并可以用作原子弹装药的还只限于铀235、钚239和铀233三种裂变物质。铀235是原子弹的主要装药。要获得高加浓度的铀235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因为,天然铀235的含量很小,大约140个铀原子中只含有1个铀235原子,而其余139个都是铀238原子;尤其是铀235和铀238是同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对质量差也很小。用普通的化学方法无法将它们分离;采用分离轻元素同位素的方法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