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是什么时候进考场的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那么古代科举是什么时候进考场的?
现代高考的开考日期是固定的,笔者于1985年参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8、9三天。这个时候正是大暑天,气温太高,影响考生正常发挥和录取工作,后来才提前一个月,为每年6月7、8、9三天。
而在古代作为一种全国考试——乡试,并不像现代高考这样,因为是官员选拔考试,并非年年都举行,在哪一年举行也不固定。一直到宋英宗当皇帝时,才规定三年一次,并由此成为惯例。自明代起,乡试一般在子、卯、午、寅年举行,雅称为“大比”,所以举行乡试的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说。
乡试,前后要考三场,虽然场次没有高考多,可不像现代的120-150分钟一场,每场时间长达三昼夜,整个考试时间加起来,是9天7夜。乡试在宋高宗当皇帝以前,全国并没有统一时间,多安排在当年秋季,南方少数省份则安排在六、七月份举行。时间不统一,给考生异地冒名顶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堵封漏洞,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宋高宗诏定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阴历八月初一统一锁院,禁止随意出入考场;阴历八月十五日统一开考。
从此,科举考试有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这也是现代高考时间“全国统一”的源头。
现代高考过去开前20分钟才允许,今年提前,最多的省份也就提前40分。古代高考不同,可提前几个小时进场。一般乡试在开考前一天的子时(相当于23-24时)开始开“龙门”,充许考生进场,随身允许带一只装有考试必备用品的考篮。此时正值半夜时分,进场考生可以领到3支蜡烛。
因为得半夜进场,考生在当天下午不会外出放松,都会老老实实地呆在房间休息“补觉”,以保证夜里有精气神。乡试的考场设在一般设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体地点是贡院内。贡院看起来真就是一个超级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4尺、宽3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号舍多达20644间,也就是说,可接纳20644名考生同时考试。
每排号舍有门,门额上悬挂粉牌,上书字号。字号用字来源于《千字文》中的字,但“天”、“玄”、“帝”、“皇”这类圣人名讳不用,数目字及“荒”、“吊”这类凶煞字也不用。
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由于空间太小,考生晚上须曲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考试期间,考生就在这样的鸽笼中度过,吃喝拉撒俱在其间。考场谈不上有卫生条件,在号舍巷道最后面,放置一只粪桶,供考生大小便。高温之下,臊臭难闻,蚊蝇乱飞,身处附近号舍的考生如同坐牢,不要说考试,就是臭味也够考生受的。
靠近粪桶的号舍叫“臭号”,靠近做饭地方的号舍叫“火号”,均不受考生欢迎。当年在江南贡院乡试中,有一位成绩超群的考生,因为坐在“臭号”里考试,被气味熏得发挥失常,不只未考中,回家后还大病了一场。
所以,考生都希望选到靠中间的号舍,如在粪桶附近便惨了。因此看考场时要“抢号”,抢到一个好的号舍,考试心情也舒畅。考场龙门一开,早准备好的考生,便会快速往里赶跑,将占位置用的空考篮放在号舍的桌上,此号舍就属于自己的考间了。
结局
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参加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