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正本去哪里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人纂修大型类书,1404年11月编成《文献大成》。《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它的篇幅之大,内容之丰富,缮写和装潢之精美,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那么永乐大典的正本去哪里了?
《永乐大典》的编纂
明太宗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皇位后,为了炫耀文治,他命令系统收集天下古今书籍,编篡一本大型类书。于是解缙等人便组织一百多年进行收集编纂工作,第二年书成,明成祖特赐书名《文献大成》,这就是《永乐大典》的前身。可因为编纂时间短,书籍收得太少,记载也显得简略,永乐皇帝对此不太满意。于是,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重修原书,再由解缙与太子少傅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3人共主监修,朝廷3000多文臣共同参与。
关于书的内容,明成祖规定: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理、阴阳术数、医学、佛教、道教等各种书籍,无不在收集之列。除了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外,明成祖还派人分赴各地购书。由于明成祖的“额外”重视,《永乐大典》收入的书籍总数达到8000余种。永乐六年(1408年),空前绝后的《永乐大典》编纂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然而时事变迁,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仅800余卷,不到400册,余下九成多的《永乐大典》不知去处。有人认为《大典》正本毁于战乱或火灾,早已荡然无存。有人却认定《大典》应该是被殉葬了,现在还有重现于世的希望,要不然怎么会突然间杳无音讯的呢?以历史记载详实而著称的中国,怎么会连这样大的一部重要典籍的下落都没有记载呢?实在匪夷所思!!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运?
正本下落不明
《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北京,藏在宫城内的文楼(即文昭阁)。而大典原稿则存放在南京文渊阁内,明代中期毁于火灾。
此后,《永乐大典》深锁禁宫百余年,少人问津。这种情况直到明孝宗和世宗时才有所改变。明孝宗曾经把《永乐大典》中的医药秘方抄给御医药房,并亲自抄写。明世宗在明朝皇帝中最喜欢读书,常将《大典》放在案头,随时浏览。1557年皇宫内起火,三大殿被烧毁,危及文楼,世宗皇帝一夜之间连颁三道谕旨抢救《永乐大典》,《大典》因此逃过一劫。而世宗因此心有余悸,决心重新抄录一部,以备不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重录工作正式开始。当时经考试录用的誊录人员百余人,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誊抄三页。每册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负责,前后6年方完成。正本移放北京文渊阁内,而副本先是存放在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移入翰林院。
《永乐大典》重录后,它的身世由此也变得扑朔迷离。首先是正本的下落,前人虽说正本放在宫内,但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曾在皇宫内外大肆查找,但毫无结果,《大典》正本的下落从此成谜。
再说《大典》的副本,虽有散失,但在清雍正年间还在。然而,到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需借用《永乐大典》,发现此时它已丢失1000余册;而至光绪元年(1875年),相关人员清理《永乐大典》时,已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短短20年间,大典存世数册急剧萎缩,竟只剩下区区800余册!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毗邻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成为战场,藏书四散毁损,侵略者肆意抢掠破坏,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量毁于战火。连遭厄运的《永乐大典》几近丧失殆尽,数百册大典从此也散落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