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历史重大事件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国土总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历史上巴西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宣布独立。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巴西500年历史嬗变
500年前,以航海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为首的葡萄牙船队,意外地抵达巴西东北部巴伊亚海岸的塞古罗港。这一历史事件被欧洲中心论者认为是“发现巴西”。然而,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在巴西这块土地上已生活着100万至500万印第安人。葡萄牙占领巴西,改变了业已存在的印第安人社会形态,使社会容量增加,发展速度加快,导致一个与印第安人社会迥异的巴西社会的形成。
葡萄牙人占领前,巴西的印第安人文明发达程度虽远不及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卡文明,但是亦如同“整个西半球印第安人的许多社会……全部都有一个总的模型,部落公社制的模型”。面对其社会形态先进的葡萄牙人的挑战,印第安人社会的命运只能是被征服。
葡萄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社会的破坏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首先以战争、奴役以及因来自欧洲的疾病传染造成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其次,通过耶稣会教徒向印第安人传教,使其皈依西方文明。
殖民者在破坏印第安人文化,使他们充当劳动力的同时,也认可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吸纳他们的部分语汇。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成为人口的重要成分,从而逐渐体现出土著印第安人在巴西人口构成中的价值。巴西1988年宪法规定,国家承认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它的语言、信仰和传统,并保证他们拥有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土地的权利。这表明印第安人作为巴西民族组成因素而被认同。
1530年葡萄牙国王唐·若奥三世命马丁·阿丰索·德索萨率船队远征巴西。被认为是葡萄牙向巴西正式移民的开始,其重要标志是于1532年建立了圣维森特和皮拉堤尼加两个居民点以及巴西历史上第一家制糖作坊。皇室为移民巴西而采取的重要手段是实行分封制。在1534年至1536年间,葡王室将葡属美洲划分为12个管区,分封给皇室成员、显贵、富商和其他权势人物。圣维森特管区就分封给了阿丰索·德索萨。管区享受高度的自主权,产生了巴西历史上所谓的份地制。份地制虽于1822年被废止,但却成为迄今仍对巴西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庄园制存在的历史根源。
葡萄牙向巴西的移民极为有限,巴西殖民地经济从一开始便不得不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的基础上。1550-1855年间约有400万黑奴被运进巴西港口,其中绝大部分是男性。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是当时巴西两大奴隶集散地,特别是萨尔瓦多,具有强烈的非洲黑人文化色彩。
这样,新旧大陆3种文化在同一地域相遇,通过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在冲突中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巴西文化。但从政治体制、国民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看,巴西文化的主要内涵仍是西方文化。
巴西社会的发展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产活动是甘蔗种植、蔗糖生产及向欧洲市场销售。蔗糖生产周期是从1550年至1700年,约持续一个半世纪。因甘蔗种植,沿海一带领土得以“实际占领”。由于糖业的发展出现了城镇,道路和港口得到建设,同时,它还带动了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作为蔗糖生产主要劳动力的黑奴被大量贩运至巴西,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批葡萄牙人。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是为数不多的糖业主,社会底层是广大黑奴,中间为小地产所有者,葡王室官员,以及教会人士等。由此而形成的殖民地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社会的运作受制于殖民契约。所谓殖民契约,就是殖民地隶属于宗主国的经济与政治关系总和。
继糖业周期之后是矿业周期(1700-1775)和咖啡周期(1830-1930)。生产活动的进一步扩大,丰富了业已形成的巴西社会的内容。矿业周期对巴西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突出的。第一,黄金和钻石的发现导致巴西人口从沿海地区流向内地米纳斯吉拉斯一带,也使欧洲人大批涌入。巴西人口迅速增加,内地一些“空白”地区被占领。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巴西的经济、政治中心向东南转移至米纳斯吉拉斯和里约热内卢一带。作为黄金输出港和奴隶输入港的里约热内卢于1763年取代东北部的萨尔瓦多成为殖民地巴西的首府。黄金产区的物资需求拉动了多种经济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矿区对肉食品和役畜需求使畜牧业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扩展。矿业生产的发展刺激了城镇的产生,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随着生产的发展,艺术活动也繁荣起来。在黄金等贵金属源源不断输往宗主国的同时,来自欧洲的日用消费品也不断增加,巴西社会与外界联系更加紧密。
咖啡经济对巴西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任何经济周期所不能比拟的。自1727年咖啡种植从法属圭亚那传至巴西北部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1760年咖啡种植传到里约热内卢,当地的甘蔗种植因而被取代。自1831年起,咖啡出口超过蔗糖出口。但其发展高潮是在1850年之后。当时,咖啡种植已从巴拉伊巴河谷延伸到圣保罗的西部高原并向米纳斯吉拉斯的马塔地区扩展。当时咖啡业的大发展是与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关。社会财富因咖啡业发展而增加,同时因咖啡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国家的一体化得到加强,最终国家经济中心转移至东南部地区。被称为“咖啡男爵”的圣保罗咖啡园主与米纳斯吉拉斯的大农牧业主逐步走上了联合统治巴西的舞台。
1888年巴西最终废除了奴隶制,劳动力不足成为咖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外国移民高潮的到来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巴西历史学家以1808年划界,在此后到达巴西的外国人均被视为外国移民。1818年,1682名瑞士移民来到巴西,定居在现今里约热内卢州的新弗里堡。1824年首批德国移民到巴西。1875年意大利移民到巴西南部定居。1908年第一批日本移民从桑多斯港登岸。大批外国移民进入巴西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外国移民在巴西大致有3种职业选择。其一,去咖啡种植园,作为雇佣劳动者取代以往的奴隶。其二,去南方农村,成为小地产主,随后形成农村的中产阶级。其三,留居城市从事工商业活动。外国移民对巴西社会发展贡献之大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诸多方面。移民的进入使巴西社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人员往来与思想交流更加频繁。
1750年马德里条约的签订,西班牙承认在其统治葡萄牙期间(1580-1640)巴西人越过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规定界线占据的“西班牙美洲领土”,巴西疆域在当时已初具雏形。巴西对领土实际占领是因生产周期的更替致使生产地域改变而实现的。然而这主要局限在东北部及沿海一带。“正是在沿海一带埋下了民族特性之根”。而向西部内地的延伸则受到地理条件的局限。两条与海岸平行走向的山脉成为葡萄牙殖民者深入内地的屏障。一条是马尔山脉,另一条是曼蒂盖拉山脉。对内地的占领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1650-1750年间兴起的武装远征队“班德拉斯”的参加者。他们是在巴西出生的白人,以圣保罗为基地深入内地,掳掠印第安人和寻找贵金属。一个世纪来,他们越过米纳斯吉拉斯、马托格罗索、戈亚斯,到达亚马孙河的中下游地区。在同一时期,葡萄牙殖民者从亚马孙河口的贝伦溯流而上,沿河建立了许多据点,这一行为在历史上被称为“恩德拉达斯”。它与“班德拉斯”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具官方性质,其宗旨是占领土地。
但是,在南方,葡萄牙殖民者的领土扩展却遇到了西班牙人的顽强抵制。南里奥格兰德省是纳入巴西版图较晚的地区。它位于条约规定的界线以西。葡萄牙在巴西的殖民者利用葡萄牙被西班牙占领的机会,积极向南方扩张。进入南里奥格兰德的是东北部的“腹地人”、牧民、圣保罗的远征队员以及从亚速尔群岛引进的移民。在17世纪和18世纪,葡西殖民者为争夺南里奥格兰德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直至1801年,才最终归入巴西版图。
为争夺拉普拉塔流域的控制权和确保南里奥格兰德的领土安全,巴西曾参与巴拉圭战争(1864-1870)和军事入侵乌拉圭,并与阿根廷对峙。但从19世纪末起,巴西人对领土的保卫和扩展,“不再求助于武力解决它在南美洲的领土争议。这个任务转由巴西外交来承担”。巴西所遵循的是国际法中的所谓“占领地保有”原则。巴西以外交手段先后同乌拉圭、巴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以及法属圭亚那解决了边界问题。亚马孙河与拉普拉塔河的航行问题也以同样的方法得到解决。
随着巴西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巴西人的国家意识也在增强,最终导致巴西的政治独立。其初始表现为印第安人和黑人对葡萄牙统治者的反抗。他们或逃往内地,或进行斗争。1560-1563年间在里约热内卢成立的塔莫约斯联邦,就是巴西历史上著名的印第安人武装反抗殖民者的斗争事例。此外,还有卡里里斯战争(1683-1713)和瓜拉尼堤卡战争(1754—1756)等。
与印第安人相比,黑人奴隶的反抗则更为激烈。在巴西历史上奴隶贸易非常活跃时期,遍布许多地区的“基隆博斯”就是黑奴反对葡萄牙奴隶制度的典型事例。“基隆博斯”是“筑有防御工事的黑奴居民点”。它们远离城镇,与世隔绝。其中名为帕尔马雷斯的“基隆博斯”,因它所占地域广阔和武装抵抗之持久而彪炳千古。
殖民地时期的巴西还多次发生土生白人起义。这些起义具有“反葡萄牙性质”。1641-1720年间发生的这类起义行动多达10起,这表明在巴西大地已普遍出现巴西人意识。最具反抗宗主国统治性质的起义是1684年发生在马拉尼昂的贝克曼起义,矛头直指宗主国在当地开设的马拉尼昂公司。巴西人意识的增强植根于巴西殖民地经济实力的壮大。随着巴西殖民地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思想影响的增强,巴西人独立建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自18 世纪末起,一个要求从葡萄牙分离出来的解放运动在巴西逐渐形成声势。
1808年葡萄牙王室迁驻巴西后的13年中,葡萄牙统治者迫于形势而解除了殖民契约,实行了在客观上有利于巴西发展的政策,使巴西与葡萄牙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史称“巴西转向”。“在许多方面,巴西已不再是葡萄牙殖民地”,相反“葡萄牙成为巴西的殖民地”。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圣保罗、米纳斯吉拉斯和里约热内卢轴心地区,一些宣传解放与独立的报刊在1821-1822年间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巴西唤醒者》、《尖辣椒》和《里约热内卢邮报》等。
1822年9月7日巴西帝国建立,巴西仍保持着原葡属殖民地时期的疆域这同西属美洲独立后的形势形成明显差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与葡属美洲存在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差别。西属殖民地地域广阔,由4个总督区分别治理。各地之间联系松散。北部地区以矿业经济为主,与宗主国发生直接联系,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社会;而南部的阿根廷地区,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但并未与北部矿区形成紧密的市场关系。葡属美洲的情况与此不同。殖民地时期巴西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单一产品周期性更替。不同产品的相继发展,致使经济中心地域转移,亦带动了人口流动,葡属美洲各地之间的联系强于西属美洲。这是巴西经过独立斗争之后而未四分五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西独立后实行帝制。1824年宪法实际上赋予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民众被排除在选举之外。帝制一直延续至1889年11月15日成立巴西合众国。1889至1930年期间,被称为第一共和国。它既有别于帝国,也与其后的共和国存在许多重大差别。
巴拉圭战争是促使巴西政治演变的重大事件。作为战争一方三国联盟成员国的巴西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争使巴西财政加深了对外国、特别是对英国的依附。巴西黑人组成的57个营参战,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巴西军队发展成为一个有纪律的、现代的社会组织,排除了文人领导军队的体制。在军队内部形成了一个主张废除奴隶制、建立共和国的派别。军队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播下了军人干政的种子。
直至巴拉圭战争结束时,巴西是西方国家中惟一存在奴隶制的国家。与它同属新大陆的美国早于1862年正式废除了奴隶制,而前西属美洲国家在19世纪初独立斗争中,奴隶已获解放。主要与国家政权掌握在大庄园主阶级手中有关。因奴隶制的废除而采用雇佣劳动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1930年革命至1937年,被称为第二共和国时期。尔后是新国家时期、民众主义共和国时期、军事制度时期和新共和国时期。在1930年之后的长达70年的时间里,巴西的政治发展体现出由专制向民主发展的趋势,社会各种势力日渐活跃,国民参政的程度逐步提高。但是逆潮流而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对于1964-1985年的军人统治也应作全面评价。这一时期国家政权掌握在军人手里,但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则“比以往时期更完全地委托给专家”。“实际上巴西政府成了在军方监护下的专家政府”。它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政府的反对派实施坚决打击。1985年军人还政后,新共和国颁布的1988年宪法扩大了地方权力。这对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具有进步作用。然而,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地方对抗中央的势头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