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
做为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能够流传几百年,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特别是今天的人更是研究不透。只是从表面上去研究《三国》。甚至否定《三国》中的精华部分,说是写小说神话了的。今天小编想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我对《三国演义》的一点看法。
书名《三国演义》
为什么叫《三国演义》?
演义?什么是演义?为什么叫“演”,而不叫“释”,或者其它的什么名词呢?其实现在的人是理解不了古人的,古代的人不比现在的人不聪明,古人的道德不仅高尚,而且创作的作品内涵是现代的人所不及的。现代的人怎么都研究不透的。其实人类的历史就像一部漫长的巨大的电视剧。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电视剧,那只是某个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我们经常说人生如梦,人生是一场戏,确实如此。
《三国演义》 讲了一部断代史。重点讲了一个“义”字。什么是“义”?“义”是什么意思?“义”的内涵又是什么?看过《三国演义》之后,人们都知道了“义”的表面与深层内涵以至行为的表现。既然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戏,那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在演绎着不同名词的内涵。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书名叫《三国演义》了。
古代的作家不像现代的作家写书不负责任,瞎编滥造,凭空想象,歪曲历史。古人的题材来源也绝不是空**来风,任意发挥。古人尊重历史。历史上很多记载历史的官员为了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宁可掉脑袋也要记录真实的材料。
《三国演义》讲述的历史跨越近百年之久,人物更是层出不穷,规模宏大,上至历史大事,下到人物细节,均在《三国演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那么三国的故事离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所在的年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过去了,不说人们流传的三国的故事发生了多大的扭曲,就连当时的文物在当时都是凤毛麟角。那么罗贯中是怎么写的这本书呢?是靠在民间到处收集,道听途说?或者是参考《三国志》等一些书籍吗?那也是非常有限的,也写不出那么详细那么生动那么细致的《三国演义》来。现在很多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甚至于都在说罗贯中在写小说,在任意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瞎编。那只是现在那些所谓作家的一种臆想罢了。他们是理解不了古人的。
其实中国古人的科学和现在的截然不同,中国古代古代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的社会状态,古人讲入世儒教,出世则道教,佛教。古人生活简单,清心寡欲,重视参禅打坐,天人合一。進入静的状态就会有超常的效率。扁鹊见蔡桓公,既没有望闻问切,也没有深入了解,为什么一见蔡桓公便知道他身体里面有病呢?华陀一见曹操,就知道曹操脑中有瘤子呢?其实古代的大医学家都具有今天人所说的特异功能。能够直接看到病人的病灶部位。
既然是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那么写《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不例外,他要想写出一千多年前的故事,还需要写的那么详细,没有特异功能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就像气功界讲的宿命通,能够看到过去的已经发生的大事,以至于细小的事情,人物的心理,当时的具体情况甚至年代都能清楚的看到。作者罗贯中正是具备了上述的条件才能创作出一部流芳后世的巨著。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内涵。
前面讲了《三国演义》重点表现了一个“义”,有“桃园三结义”,“关羽约三事”,“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义释曹孟德”,“义释严颜”,等等等等,把“义”的表现完全展现出来。今天的人一谈到“义”,就隐约的知道其深层的内涵反映。虽然有些人没有读过书,但骨子里的灵魂深处都知道其中的内涵所在。
《三国演义》中表现“智慧”的内涵也是非常大的。
我想重点谈谈诸葛亮与给人留下的文化。诸葛亮是三国中举足轻重的一个角色。在三国中,诸葛亮不仅充分表现了“仁义礼智信”,更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仅是修道的,还具有超常的功能。著名的《隆中对》即反映出了其超出常人的智慧,虽未出山,就已经知道世间的格局和将来的历史走向,甚至连千里之外的人物的性格**性特点都洞察自如,了如指掌。即老子讲的“不出户,知天下”。
诸葛亮著有《马前课》,甚至准确的预言了近代发生的事情,他既然已经知道汉室气数已尽,为什么还要出山辅佐刘备呢?如果历史是有定数的,那诸葛亮也是一角色,也是“演员”吧,他就要留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文化,同时也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做人典范。说白了,历史选中了诸葛孔明, 赋予了诸葛孔明那么大的智慧,他不出山也不行,就是要留下这一历史,这也是他的使命。虽然《三国演义》的结局不尽人意,虽然诸葛亮的宏愿没有实现,虽然后人都在叹息,但是诸葛亮也完成了他自己应该做的。历史不但要留下正面的例子,还要留下反面的教训。其实都是留给今天做参照的。
在智谋方面,诸葛亮的智慧达到了人类智慧的极致,一般的常人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智慧。在“三气周瑜”中,周瑜可以说是一个很有胆略,很有智慧的一个人,但在诸葛亮面前却显得一筹莫展,处处受挫。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中,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场高层次的智慧比拟和展现。有正就有负,历史要汉室灭亡,就出了司马懿这样的诸葛亮的对手,虽然司马懿赢不了诸葛亮,但司马懿占了天时,拖住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有生之年也未完成他的夙愿就走了。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是顺天意才会成功,逆天意就会失败,纵然你就是拥有诸葛亮的智慧也不可能成功的
《三国演义》中最叫人们拍案叫绝的当属诸葛亮的智慧。现在的人都认为诸葛亮精通术数、周易、奇门遁甲。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自于占卜、算卦、《易 经》。上篇讲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中都贯穿着打坐,静心,入境,修**。古代的易经大师也都是有着高尚的道德修为因而开发出自身的超常功能来的。宋代的邵康节是一代易经大师,著有《皇极经世》,《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其《梅花诗》非一般常人一般算命先生所能预言,表面上预言了历朝历代的兴衰与更替, 实际上揭示了人类历史的主题与人来到世上的真正目地。其洞察古今天地万物的超能力尽现其中。诸葛亮也著有《马前课》,也和后世的预言大师们不约而同的预见到了今天发生的大事。即弥勒佛(转轮圣王)下世度人与淘汰败坏的人的情况。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只身一人过江东劝说孙权联吴抗曹,当经过一番的争论与 思考,孙权决定抗曹而不降曹,周瑜等众人皆以为孙权再无疑虑时,诸葛亮却能窥测出孙权心中尚存在一点顾虑。连他人内在的心理活动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当周瑜万事具备,只因冬季没有东风急的生病时,诸葛亮借来了东风治了他的心病。那么诸葛亮如没有他心通(功能)能知道吗?“孔明祭风”,“诸葛妆神”等都显 示出诸葛亮应用道家神迹的实践。
既然诸葛亮等人是为了深化与留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文化内涵,那么诸葛亮也要顺天意而行事,也不能处处用超常的智慧来违背天意。
诸葛亮出山帮刘备夺取荆州,西川,汉中成三足鼎立是顺天意而行,所以什么事情都是水到渠成。但在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中,天不灭魏,几次眼看北伐将要胜利时, 总有某种阻力迫使诸葛亮的计划前功尽弃。就连诸葛亮费了很大的力气诱使司马懿在上方谷入绝境快要被火烧死时,天就要突然下一场大雨来救司马懿。这不是天意吗?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难道诸葛亮提前不知道吗?为什么不留锦囊给关羽以解围哪?诸葛亮顺应了天时,深知天机不可泄露。历史也不是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在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中,他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三分天下,后汉(西蜀)有近百年的延续历史已属不易,安能有灭魏克复中原之事?很多人不明白也想不通,既然诸葛亮已经知道汉室必然灭亡,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兴师动众,北伐中原呢?为什么还要劳而无功,自取其灭呢?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以尽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前面讲了人类的历史既然是一场戏,那么戏中的角色都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是不能做成的事情也要有人做,为了深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文化内涵,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是天象的变化。人类的战争也不会是偶然出现的。那么通过这场戏人们都更加明白了其一系列的内涵所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既彻底的表现了人的智谋等内涵,还表现了高深的道德修养境界。诸葛亮胸襟宽广,宽仁大度。周瑜几次欲加害诸葛亮, 周瑜被气死后,诸葛亮冒险过江吊丧周郎,痛哭周郎为之惋惜,其包容敌手的心胸令众人感动不已。
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从不忌贤妒才,还在不断地给刘备推贤,举荐庞统为军师并把建功立业的机会让给庞统。在南征中,为了让大王孟获真心归顺,曾七擒七纵,终于令孟获感动而诚心归降,孟获感念诸葛大恩,就连几十年后蜀国灭亡后还要求晋王善待刘禅。诸葛亮给后世留下了“以德服人”的典范。
同时诸葛亮也是“忠'字的化身,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在握,既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逆谋篡政,也没有骄横跋扈,而是克尽职守,呕心沥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是保不住先帝的基业的,但诸葛亮仍然克尽君臣之道,殚精竭虑,忠心耿耿地辅佐着他。诸葛亮是修道出世的,还具有很深的定力,在“空城计”中,与其说是虚与实的对奕,不如说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当司马懿率十几万大军直扑西城这个小县时,而蜀国的主力大军都已撤离时,在这危难的紧要关头,诸葛亮却临危不乱,乱中不乱,在城上镇定自如地弹起了古筝。而司马懿也是以听琴声来判断虚实。司马见诸葛琴声不误,音清而胸有成竹。于是马上仓惶而撤。这确实是一般人所很难做到的。也更加体现一个修道有素的人心性和境界。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神传文化,无论什么文化的起始首先都是和神有关联的,也是和修道、返朴归真紧密相关的。现代的人总是站在现在人的角度上去猜想古人的状态,用现在人的思维去衡量古人创作的一切,是永远都研究不明白的。
三国的时代是历史上特殊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表现了 “义、忠、仁、礼、信、恶、蠢、**、诈、妒”等,既充分阐述了正面词义的内涵,又表现了负面词汇的一切行为。不管是《三国演义》也好,《封神演义》也好, 还是其它名著也好,其表现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都是留给今天的人作为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