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治兵语录》的历史介绍
引言:《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军、用兵方面的言论而编成的一部语录体兵书。
《曾胡治兵语录》是一本语录体兵书。清末民初蔡锷辑,共13章。清宣统三年(1911年)蔡锷就任云南新军协统时,受镇统钟麟同委托,编著“精神讲话”,摘取曾国藩、胡林翼二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的论兵言论,分类编辑成此书。1924年蒋介石将此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
《曾胡治兵语录》的历史介绍
《曾胡治兵语录》是 中国近代语录体军事著作。蔡锷辑,共12章,1.4万余字。《曾胡治兵语录》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和辑等前十章为治军问题。主张选将要慎重,为将要智勇兼备,练兵要严格。兵机、战守两章为战略战术问题,讲究持重谨慎。主张“简练慎出”,无充分准备不轻言战。以后发制人为主,又注 意抢占先要以求先制,重视以主待客持久待变,提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战法重奇正。防守强调掌握重点,进攻重机宜,行止重谨慎。
作者介绍:
《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军、用兵方面的言论而编成的一部语录体兵书。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1895年,未满13岁的蔡锷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1898年,又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服从梁启超、谭嗣同学习。蔡锷在头班学生中年龄最小,但“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气蓬勃,同学皆敬慕之。”1899年,蔡锷应梁启超之召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1900年,蔡锷回国参加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幸免于难的蔡锷再度东渡日本。他痛心师友罹难,祖国风雨飘摇,决心投笔从戎,以军事救国。1901年,他自费进入成城学校学习陆军,1903年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1904年冬,蔡锷从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训练新军,1911年被任命为云南新军第19镇第37协统领。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蔡锷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等革命党人在昆明起义响应,组织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任军都督。1913年,袁世凯调蔡锷入京,任参政院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并授以府昭威。1915年,袁世凯帝制野心暴露,蔡锷潜出北京,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兵讨袁。他抱病亲率护国军第一军入川,与袁世凯军激战于四川泸州、纳溪等地。护国战争胜利后,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1916年,蔡锷因积劳成疾,赴日治疗,11月8日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终年34岁。
序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的近代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忧外患。
曾国藩、胡林翼二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政治立场上属于腐朽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二人皆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
太平军由胜转败,曾国藩、胡林翼等人训练、领导的湘军由败转胜,从军事上看,颇多可资后人分析、总结、借鉴之处。
1911年,蔡锷在云南为训练新军,将曾国藩、胡林翼二人有关治兵的言论“分类凑辑,附以按语”,希望后人能“细加演绎,身体力行”,驱逐列强,救国图存。
1917年,梁启超为《曾胡治兵语录》的出版作序推荐,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吾国吾民“解除日后之千灾百难,超苦海而入坦途”。
1924年,蒋介石在原书基础上,除对各章内容略作增补外,还增补了《治心》一章,并把增补版的《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教材。
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部曾翻印。
1990年后,国内多家出版社曾出版增补本《曾胡治兵语录》。
本书除了收录黄埔军校版增补本《曾胡治兵语录》的原文,还将之译成现代汉语,并集中放在全书前半部分,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本书还收录了“注释”、“雅趣链接”以及对曾国藩、胡林翼、蔡锷三人的生平介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