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3则
孔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孔子的故事3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孔子的故事3则:
孔子的故事·身世之谜
关于孔子的身世,历来众说纷纭,探究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种:
一是“野合”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鲁国昌平乡陬邑。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祸来到鲁国。祖父伯夏,父亲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二是梦生说。谶纬书中说:孔子母亲颜徵在梦中见黑帝,神使她有孕,因而生下不寻常的孔子来。这种传说十分荒诞,但尊奉孔子若神的人们更乐于接受。一个光耀千秋的圣人,怎能是凡人所生呢?一定是神人转世,或天生神种,方能成就如此伟业。
三是祈生说。叔梁纥夫妇多年不育,到尾丘山祈祷,求天赐子。不料真的得到神灵恩赐,归来有孕,生下孔子。孔子生下来,头顶中心深凹进去,大概囟门闭合不好,他的父母盼他快快长好头囟,头顶能高些,因此,取名为丘。
四是私生子说。有关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孔子母亲颜徵在很长时间都向儿子隐瞒生父情况,可见孔子生父家庭没有接纳他们母子,母子孤苦伶仃过活。为什么会这样呢?叔梁纥是贵族家庭,而颜徵出身于奴隶或平民家庭。年老的叔梁纥野外偶遇少女颜徵,不知是甜言蜜语引诱,还是暴力胁迫,致使颜徵怀孕,生下可怜的孔子。孔子曾自称“吾少也贱”,应该是其出身的真实写照。
孔子的故事·文武兼修
在儒家创立之前,已有“儒”存在。《说文解字》上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因此人们往往将“儒”与“柔弱”相联系。那孔子是不是一个文弱之人呢?其实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今195.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他酒量过人,但从不以勇武和酒量为能事。
孔子的父亲以勇力闻名于诸侯。在一次战斗中,他力托城门,救出众多士兵。据说,孔子也像他的父亲那样,力气可以“举国门之关”,但是他“不肯以力闻”。孔子曾经奔走在诸侯之间,他凄凄惶惶,有时也会遭到攻击和围困。子路入门后,由他保护孔子,起到了很好的“御侮”作用。
孔子重视教育,并且提出恢复周礼。在周代,贵族教育有“小学”、“大学”之分。而“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小学”必修课。春秋时期,战争与祭祀一样为人关注,人人都懂射、御。孔子自然也修习“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甚至达到了精通的程度。
不过,一般所说孔子重视的“六艺”或用以教授弟子的“六艺”,乃是“六经”,也就是经他整理研究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在孔子看来,“六经”可以教化社会人心,包含了“修己安人”的“大学之道”。如果说“小学六艺”主要集中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话,那么,“孔子六艺”所蕴含的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学说。
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论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也就是说,孔子慎重对待斋戒、战事、疾病。尽管孔子反对战争,但战争终究不可避免。所以,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也就是说,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等,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战斗,无异于抛弃他们。孔子的弟子冉有曾为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当季氏问冉有关于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是“学之于孔子”。可见,在冉有看来,孔子乃是“大圣”,其学无所不包,“文武并用兼通”。
孔子的故事·孔子绝粮
有一次孔子接受楚昭王的邀请去楚国讲学,当他经过陈地时,师徒一行人断炊了。
为了稳定人心,当晚孔子就把子贡、子路、颜回等叫到身边,说:“古诗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今日我们落到这步田地,这难道是我的‘仁’、‘礼’之道错了吗?”
子路道:“我从前听人这样说过,对行善的人,上天就报之以福;对作恶的人,上天就报之以祸。老师积德怀仁,却为何到处碰壁,困厄至此呢?”
孔子说:“你们以为仁者就必能平安吗?那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你们以为智者就必能顺达吗?那比干就不会被剖腹挖心;你们以为忠者就必得厚待吗?那关龙逢就不会被夏桀刑杀了;你们以为谏者就必有好报吗?那伍子胥就不会被夫差逼得自尽。古之以来有德能的人蒙冤至死者有之,善无好报者有之,学不见用者有之。君子立德修道,不以穷困而改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农家好手,地种得好,不一定就能得到好收成;能工巧匠,活做得细,不一定就能事事顺心。一时不被人重视,就弃学改节,他就没有高远的志向。”
颜回感慨地说:“老师的道太大了,大得天地难以容下;老师的学太深了,深得常人难以理解。我们学不见用,是君主太昏庸;一时陷入困境,是我们不逢其时,老师是没有过错的。”
众人听后转忧为喜。于是,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