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的故事及简介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是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黄道婆的故事及简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黄道婆的故事:
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末松江府一个很穷苦的人家。
当时兵荒马乱,江南老百姓不仅受到地主的剥削,还时刻遭受蒙古军队的威胁,加上连年的天灾,从前富庶的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
黄道婆从小就失去了亲人,自己在乱世中找寻生路。
黄道婆出生时,棉花种植技术已经从福建、广州地区传到了她的家乡。到了黄道婆记事时,棉花种植已经在江南地区普及了。黄道婆为了养活自己,也开始学习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刚开始做得不是很顺利,弹棉絮常常弹不好,卷棉条也卷不匀,纺线更是纺得粗细不一。善于动脑筋的她一边坚持练习,一边琢磨,这样她迅速入了门,没过多久就熟练地掌握了全部操作工序。
虽然黄道婆学得了一门可以活命的手艺,但那时,成年劳动者都不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何况黄道婆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
生活所逼,黄道婆不得不到有田的人家做童养媳。
她当了童养媳后,比以前更加辛苦了。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为全家人准备好一切。白天的时候,她要去放牛放马,干很多农活;到了晚上,她还得纺纱织布到深夜。
尽管黄道婆勤快并且能吃苦,但她还经常遭受丈夫和公婆的非人虐待。她经常会挨打、挨骂,有时还不能吃饭,不能睡觉。
黄道婆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下,萌生了出逃的念头。
一次,黄道婆操劳了一天,在太阳落山后才回家。因为实在太辛苦了,回到家后,黄道婆躺在床上睡着了。
黄道婆的公婆看见后,不问原因就骂个不停,于是黄道婆挣扎着爬起来,想为自己解释,可她刚一开口,公婆马上就冲过来,把她拖下床毒打了一顿。她的丈夫不但没有阻止,还对她拳脚相向。
打完后,他们把黄道婆锁进了柴房,不让她吃饭睡觉。
半夜里,无法再忍受下去的黄道婆在公婆、丈夫都睡着了之后,从房顶上掏了一个洞,逃了出去。
离家后,她无处可去,只好在黄浦江边徘徊,一条停泊在江边的海船船主看见黄道婆很可怜,就让她上了船。当老船主听黄道婆哭诉了痛苦遭遇后,更加同情她,便让她随船南下。于是,黄道婆告别了出生的地方,来到了海南岛。
谢过了船家后,黄道婆在海南岛安顿了下来。但她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现在流落异乡,心里很焦急。
好在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他们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
当时黎族的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黎族同胞在劳动中,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黄道婆。黄道婆勤奋虚心,很快就学会了黎族的纺织技术,成了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并且她还融合黎族和汉族纺织技术的长处,织出了在当地大受欢迎的布匹。
黄道婆在黎族地区生活了近三十年,但她始终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心中常常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那时候,南宋王朝已经灭亡,蒙古已建立了元朝。听说故乡安定下来,黄道婆决定告别海南岛回到故乡。
那时,长江流域种植棉花的人很多,但棉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于是黄道婆一回到家乡马上就投身到先进纺织技术推广中。她不辞辛劳,东奔西走,热心向乡亲们传授黎族的纺织技术。
黄道婆不光把自己在海南岛学得的技术全部教给了大家,同时还改造了家乡落后的棉纺织机器。她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纺织经验,把黎族的先进经验和家乡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式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可以提高三倍,而且操作更加省力。
虽然黄道婆在回乡后没几年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不仅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更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永久纪念。
黄道婆的简介:
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着名的棉纺织家、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着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扞(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
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丰碑
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有着不畏艰辛、勇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松江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为弘扬元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丰功伟绩和激励后来者,2003年徐汇区文化局、华径镇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在墓地旁建造了黄道婆纪念馆,陈列展品300余件,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贡献。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人力,为黄道婆重新修墓立碑,栽植青松翠柏,表彰这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科学家的科学功绩,寄托人民的长远哀思和深切怀念。黄道婆的奋斗精神,将永远鼓舞人们向科学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