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物 >

孟子的简介及著作

时间: 鸿宇2 历史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孟子的简介及著作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孟子的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公子庆父之子公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齐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的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大事年表: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孟子

  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孟子名言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墓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 8年 楚怀王 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孟子主要着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9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