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勤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王献之勤练字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王献之勤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父亲很喜欢他。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很小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坚持天天写字。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王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房干别的事去了。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勤奋能使人成为幸运的宠儿,上帝对勤奋给予一切。
王献之的简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遂与郗道茂离婚。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380年(太元五年),谢安因功进拜卫,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不久,授职建威、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385年(太元十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386年(太元十一年),王献之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397年(隆安元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