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物 >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时间: 文桦2 历史人物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今天学习啦小编想要和大家探讨的就是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柴荣;

  论英伟,他比不上秦始皇和汉武帝;论名气,他比不上唐太宗和清圣祖;论功绩,他比不上隋文帝和宋太祖;论谋略,他比不上光武帝和武则天;论刚猛,他比不上明太祖和明成祖。然而,若要论生平无懈可击,要论身后无一微词,只要他一出场,包括上述十大杰出帝王在内的所有皇帝统统靠边站。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周世宗柴荣。

  柴荣虽然只当了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凝集了中国历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间,柴荣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锐意革新,抗击外敌,关心民生,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强势发展。司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荣,他称赞柴荣“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真正做到了“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溢美之词,无与伦比。司马光是个严谨之人,他不顾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说明柴荣为人、为政的完美程度确有登峰造极之处。

  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任皇帝,史称周世宗,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统帅。柴荣是郭威的内侄,早年因家境败落曾到江陵贩卖过茶货,郭威见他办事谨慎,为人厚道,便收他为义子,并把家里开支等事交给他去打理。柴荣经商之余,非常注重读书习武,几年下来就已经“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这段经历,不仅将柴荣塑造成了一个“器貌英奇”的帅小伙,同时也让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为他以后的完美人生揭开了光辉序幕。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称帝,柴荣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在任期间,柴荣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了吏民的一致好评。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掌握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不久,郭威病死,遗命柴荣接管后周政权。柴荣即位之初,就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目标和长远构想,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相当罕见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是为了顺应“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柴荣进行了一些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军事上,柴荣募集天下壮士,组建了一支“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在扫除群雄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政治上,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在政府的主要部门,提高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在经济上,柴荣降低税收,整顿钱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柴荣的改革立竿见影,国家实力逐步增强,统一全国的大业也提上了议程。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柴荣是个非常讲求策略的人,面对周围虎视眈眈的割据政权,他决定先易后难,即先对付后蜀,后将兵锋指向南唐,最后挥师北伐强敌契丹。历次用兵,柴荣大都御驾亲征,要么“自率亲骑,临阵督战”,要么“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甚至还冒着箭石冲锋陷阵,与众将士同甘共苦,这种身先士卒的干劲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于是“战士皆奋命争先”,多次在不利条件下扭转战局,在逆境中反败为胜。除了作战勇猛外,柴荣对军纪要求也非常严厉,对于临阵脱逃之人,不管是将校还是监押使臣,柴荣做到了奖罚分明,决不姑息。

  在战场上,柴荣英姿飒爽;在生活上,柴荣更是催人泪下。柴荣非常关心民众疾苦,有一次,柴荣与百官会餐时,指着满桌的酒菜对众人说:“朕在宫中吃美味佳肴,深愧无功于民而坐享天禄,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只有亲冒矢石为民除害,还略可自安。”这些话如果放在今天,足以让那些高官们汗颜。最让人感动的是,柴荣曾说“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这种高度和境界更是让历代帝王自惭形秽。难怪司马光会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视臣属的进谏。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已经让后人顶礼膜拜,而柴荣的“虚心求谏”更让人刮目相看。显德二年(955)二月,柴荣下诏,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同年四月,柴荣再次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两番“求谏”,无不凸显了柴荣在倾听民声上的主动性和强烈性。单从这一点上看,柴荣的完美指数已无人超越。

  一个完美的皇帝,除了必备的文治武功,还应该有一段完美的婚姻。柴荣的皇后符氏,不仅是一位能够在战乱中“独脱死兵刃之间”的聪慧女子,同时也是柴荣事业上的贤内助和好帮手。柴荣称帝后,因为急于创业,有时难免会对众将发脾气,符氏往往会“从容伺颜色,渐为解说”,柴荣见符氏说的有道理,便“意亦随解,由是益重之”。一急一缓,柴荣夫妇二人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后来,柴荣亲征淮南,符氏认为“不宜亲行”,但柴荣执意要去,结果“师久无功”,符氏竟然“忧成疾而崩”,用生命诠释了这段完美爱情的至真至切。

  英勇、睿智、勤勉、虚心、爱民,柴荣无愧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然而,再完美的人总会有缺陷。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在北伐契丹途中突患重病,被迫班师。不久,崩于滋德殿,享年三十九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首用来赞美诸葛亮的千古名诗,同样适用于周世宗柴荣。柴荣去世之日,四方远近都自发的哀悼仰慕他,明清的皇帝对他的祭祀不断,后人对柴荣的评价向来有褒无贬,少有争议。英年早逝,使柴荣避免了历代长寿明君执政后期的昏聩,这不能不说是柴荣完美皇帝人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