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
在汉武帝时期,有着很多杰出的人,都对于当时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司马迁、张骞等等,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那就是董仲舒。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欢迎大家阅读。
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
董仲舒也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大儒,虽然在汉初的时候一直实行的都是黄老的无为而治,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已经逐渐满足不了汉武帝的需求,于是他决定重用儒学,因此董仲舒也终于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在窦太后死后,黄老学说彻底走向末路,儒学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如果说窦太后的死标志着道家的没落,那么董仲舒的限量对策无疑就是儒家兴盛的起点。
在前134年的时候,汉武帝选贤举能,连问董仲舒三策,因为主要的问题是以天人之间的关系为主,所以也被称为“天人三策”,并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汉武帝虽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但是很不幸的董仲舒还是没有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很长时间以来的儒生中存在的光说不练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试想汉武帝时代,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如果董仲舒真的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凭借他在儒家学子中的威望,凭借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又怎么会刻意不让他执政呢?原因就在于他虽然说起来很好听,但是都是一个比较空洞的东西,有着理论上的指导价值,但是让他去做,他就做不到,所以汉武帝一直没有重用董仲舒,虽然如此,董仲舒还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和汉武帝两人直接间接的促成了中国日后主流文化的格局。
汉武帝求贤诏的内容
自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之后,封建王朝对于人才的观点就发生了变化,不再从出身等方面去看待人,更多的是选贤举能。从汉朝开始就有很多的皇帝都发布了不少的“求贤诏”来招募人才,其中又以汉武帝的求贤诏写得最好,效果最好,汉武帝很准确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人才的渴望并且设计制定了更加合理公正的选拔标准。
汉武帝也是一个非常有文采的人,自然不会写出那种大白话的诏书来,这篇诏书也是非常不错。汉武帝这么说:“要想建立不世的功勋,一定需要超凡的人才能成功,所以有的马能够日行千里,有的人承受着世俗的干扰却能建立不朽的功名,而那些难以驾驭的宝马,飞扬不羁的人才,只是人们不会用罢了,现在命令各个州郡的官员考察当地的杰出的人才,可以作为将相活着出使他国的人。”
汉武帝在这篇“求贤诏”之中通过辨证类比的方式阐述了世上其实是有很多人才的,只是很多当权者不会使用罢了,所以希望那些官吏们能够积极的发掘自己治下的贤能,成为大汉王朝的栋梁之才,正是这种唯才是举、来者不拒的广大心胸使得汉武帝一朝人才辈出,无数能人纷纷入朝为官帮助他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使得汉武帝时期成为了大汉最鼎盛的时候,成就了汉武帝雄才伟略的帝王之名。
汉武帝手下有多少大将
一般来说农耕文明面对游牧文明总是很难占据上风的,因为古代打仗骑兵总是要远远强于步兵,而游牧文明兵强马壮,来去如风,农耕文明很难和他们打阵地战,因此很难胜利,后来的蒙古、女真等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西汉时期,这个惯例却被打破了,面对着兵强马壮的匈奴,汉武帝和他手下的一干名将顽强的击败了匈奴,使得从此胜利的天平向着大汉倾斜。
提到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最有名的就是霍去病了,霍去病少年封侯,18岁的时候就一战成名,威震四方,后来连年征战杀得匈奴闻风丧胆,以一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气魄在边疆上奋勇杀敌,多次大败匈奴,但是或许就是因为实在太过耀眼了,所以才会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一瞬即逝,年仅24岁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一个不朽的传说。
第二个要说的就是卫青,和豪气万丈的霍去病不同,他从小吃过很多苦,因此在之后的日子里都保持着恭谨温和的态度,他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对待皇上恭敬无怨,对待手下温和仁善,虽然生涯的后期因为受到了武帝的猜忌不得重用,但是卫青依旧是平淡的过完了一生,也算得上是圆满了。
第三个将领李广就带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他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将领,但是也是一个不行的,早年的时候碰上了景帝,正是休养生息,无仗可打,好不容易等到积极出兵的汉武帝上位了,汉武帝还喜欢任用年轻的,而他已经老去,几次带兵打仗运气都不太好,不由得让后人感叹“李广难封。”
三个人,三种风格,三种人生,但是都在大汉的边疆挥洒热血,为大汉镇守一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奋勇作战才有了大汉的天朝威名。
看了“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还想看:
1.关于汉武帝的改革
2.董仲舒的人物生平
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4.谋圣鬼谷子百度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