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人物评价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果的人物评价,欢迎大家阅读。
雨果的人物评价
雨果是法国民族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用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话来说,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惟一的一位”。
在漫长的创作岁月里,雨果写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他的作品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在法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世界文坛的一份宝贵遗产。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和以爱制恶。
雨果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诗人,他曾以《处罚集》、《凶年论》等气势恢宏、感情奔放的动人诗篇,吹响了反对帝制、歌颂光明的斗争号角;雨果曾经用自己的著作和朗诵诗歌的报酬买了两门大炮,并捐献给国家用以抗战,表现雨果自身的崇高爱国精神。雨果继承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进步的思想传统,是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卓越代表。
罗曼·罗兰曾如此赞扬过雨果:“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雨果的作品
雨果的诗歌
雨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下了26部诗集。在世界诗歌史上,雨果应该占有着一个突出的席位,因为他的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基本感情的雄辩的和普通的形象”,他心中“拥有政治的和社会的神话”( 埃唐·皮孔《世界文学史》)。
1、基本主题:
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对暴政的揭露与反抗;对贫富分化的现实的关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严正态度;对人生、爱情、自然景色的感叹与歌颂等。
2、艺术成就:
(1)开拓了诗歌领域,无论抒情、讽刺、写景、咏史,还是哲理沉思,写来都得心应手;
(2)富于激情,时而庄严凝重,时而气度恢宏,风格豪放阔大,洋洋洒洒;
(3)将对比原则用于诗歌创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词语、结句出人意料,对比强烈;
(4)善用同位语隐喻,如“心灵一牝狼”、“欧洲一巨人”,将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相结合,产生新的含义,与象征手法一脉相通;
(5)想象力丰富,伊甸园的瑰丽、东方之夜的辉煌,都写得五光十色,连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形态;
(6)语言丰富多采,韵律运用自如,能以牧歌写情诗,以颂歌写哲理沉思,与象征派和巴那斯派直接相通。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和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
流浪艺人爱丝梅哈达是一位美丽动人、心地纯洁的吉卜赛少女。当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时,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对她动了淫心,当即指使他的养子、圣母院畸形敲钟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逻的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救下,她随即爱上了这个轻浮而又负心的军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将水送到他的嘴边。当爱丝梅哈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克罗德扮作妖魔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丝梅哈达。爱丝梅哈达因此被判绞刑。爱丝梅哈达宁死也不愿屈从于克罗德的淫威,拒绝了克罗德的以贞操换生存的无耻要挟。行刑之日,伽西莫多从法场少女抢入圣母院楼顶避难,日夜守护着她。当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定逮捕少女时,乞丐王国的流浪汉们闻讯攻打圣母院,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中,克罗德将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罗德将少女交给了追捕的官兵,亲眼看着少女被绞死。绝望的伽西莫多认清了克罗德的真面目,将他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抱着少女的遗体默默死去。故事离奇曲折,充满悬念,感情充沛。情节经常中断,小说中常夹杂大量非小说因素,插入大量议论。
《巴黎圣母院》通过以15世纪巴黎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历史陈迹的再现和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邪恶的宗教势力的黑暗、封建专制司法制度的残酷,揭示了禁欲主 义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扬了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原名《苦难的人们》)
作者宣称力图“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这部史诗表现“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到天主。”
小说共分五部,分别是:“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与圣安东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小说故事发生在1815到1833年间。全书110多万字,中心人物是冉阿让。
贫苦的失业者冉阿让本是一个修树枝的工人,一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助姐姐养活七个孩子。失业后,为了七个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狱未遂,被加重处罚,总共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个年头。冉阿让终于出狱后徒步来到狄涅城,人们对待他“连狗都不如”,只有该城的主教米里哀热情地款待了他。但多年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让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使他偷走了主教的银餐具。被抓住后,主教又解救了他,并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对银烛台也送到他手上。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立志行善。
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在蒙特漪市大办福利事业,使该城迅速繁荣起来。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个名叫芳汀的女工,受骗失身又遭遗弃,把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巴黎附近一个酒店主德纳第家里。为了按时给自己的女儿寄去抚养费,她拼命工作,但不幸身世暴露,被工厂开除。芳汀只好沦为妓女,饱受侮辱。马德兰在芳汀病死前答应把她的女儿抚养成人。但不久他自己又因前案,被警官沙威逮捕。
1823年,被判终身苦役的冉阿让再次伺机逃出监狱,出重金从德纳第夫妇手中接走了珂赛特。他们来到巴黎,先隐居在贫民区,后为躲避沙威的追捕,冉阿让到修道院里当了工人,一直在此抚养珂赛特长大成人。
八年后,珂赛特和信仰共和主义的青年马吕斯发生了爱情,但遭到马吕斯祖父的坚决反对,马吕斯深感悲观失望。 1832年6月5日 ,巴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人民起义,出于对共和主义的信仰,也因为爱情上的失望,马吕斯参加了街垒战。冉阿让前来参加街垒战的救护工作,不巧遇上了混入起义者行列的密探沙威。冉阿让请求起义者让自己处决沙威,但他私下里却把沙威放走了。街垒战失败后,冉阿让通过下水道救出了昏迷中的马吕斯。在下水道出口,沙威发现了冉阿让,打算在冉阿让把马吕斯送回家后再将他逮捕。但是,冉阿让多年从善的人格力量,使沙威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最后,沙威投入塞纳河自杀了。
1833年初春,冉阿让成全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婚事。但当他主动向新婚夫妇说出自己的身世后,却遭到了他们的误解和疏远。冉阿让在孤独中日渐衰弱。最后马吕斯夫妇认识到了冉阿让德行的崇高和伟大,并前来看望他,但冉阿让此时已经衰老不堪了。在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哭泣和拥抱中,冉阿让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以酣畅淋漓的浓墨重彩描绘了共和党人起义,塑造了一系列共和党人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都英勇地牺牲了,但是他们身上为人民而战的精神却永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总之,雨果在《悲惨世界》里,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下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遭遇以及资产阶级法律与人民为敌的本质。但作家又把“仁慈”、“博爱”当作一种医治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充分表明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内在矛盾。
看了“雨果的人物评价”还想看:
1.莎士比亚的人物评价
2.雨果影评3篇
3.莎士比亚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