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物 >

屠格涅夫的生平经历

时间: 志艺2 历史人物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语:ИванСергеевичТургенев,公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屠格涅夫的生平经历,欢迎大家阅读。

  屠格涅夫的生平经历

  屠格涅夫,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屠格涅夫的妈妈脾气很不好,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

  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 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

  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为怀念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1860年代后期,他长年居住在国外。他结识了许多外国著名作家,如他与法国作家乔治·桑、福楼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人关系密切。他向西欧介绍俄罗斯文学,特别是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国。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回忆的中篇小说”,如《草原上的李尔王》、《普宁与巴布宁》和《春潮》等。1877年他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

  1883年8月22日他病逝于巴黎。根据他生前的遗嘱,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

  屠格涅夫的作品

  长篇小说

  《罗亭》(1856)

  《阿霞》(1858)

  《贵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烟》(1867)

  中短篇小说

  《初恋》(1860)

  《春潮》〔1872〕

  《普宁和巴布林》(1874)

  剧本

  《贵族长的早餐》(1846)

  《一著不慎,满盘皆输》 (1847)

  《单身汉》(1849)

  《村居一月》(1850)

  
看了“屠格涅夫的生平经历”还想看:

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介绍

2.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

2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