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物 >

黄宗羲:死不做官的遗老

时间: 文桦2 历史人物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死不做官的遗老

  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颁下上谕,让吏部着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招录隐于四海之内的学问渊通、文藻瑰丽的博学鸿儒以振兴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表明清政府重视文人,发扬国学的立场。其中有几位因为其才学、影响是必须要征请到京作为表率的,这就是几位著名的前明遗老——黄宗羲、顾炎武、李颗、傅山。

  黄宗羲,明清之际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又号黎洲。与顾炎武、王夫之同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以劾魏忠贤,被害死狱中。黄宗羲19岁的时候,就怀揣铁锤为父亲入京讼冤,终于诛杀仇人。

  年轻时就已名声大振,所谓"一时老宿闻公名者,竞延致之相折衷"至清兵南下又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坚持抗清。康熙开博学鸿儒科的时候,他已经69岁了,正在浙东隐居,致力于著述及讲学,当时侍读学土叶方蔼写下一首长诗给黄宗羲,规劝他结束隐逸生活,出来为清廷效力,宗羲则答诗一首,表明其不仕清廷之志,并且让弟子陈锡嘏以老病的理由,推辞掉了。

  第二个是顾炎武,这年已经66岁,隐居在陕西华阴。明朝亡国的时候,他母亲的绝食而死。临死前,告诫他说:"弗事二姓"。顾炎武一直守着母亲的叮咛,为何垂暮又肯失节?因此县官到门,老先生就是卧床不起,不肯前去;如果强迫他上路,就要自行了结。以后靠他的外甥徐乾学、徐元文的斡旋,总算免了这场麻烦。

  再有一个是李颗,为关中理学大儒,学者称为"二曲先生";县官到门征请,李二曲叫家人回报,说病重不能动身。那县官当差巴结,一定要把他弄到京城,于是连床抬了上路,李二曲水浆不入口,预备绝食自尽,县官无奈,只好放他回去。

  还有一个是山西人傅山,字青主,这年已经74岁,辞谢不赴,县官也是派人抬了床上路,到了京城崇文门外二十里之处,无论如何不肯再往前进,否则就自杀。于是找了个野庙把他安置下来。在野大老,自有人尊敬,大学士冯溥,素有爱才之名,首先去探望,接着公卿毕集,而傅青主睡在板床上,来既不迎,去亦不送,只说病重不能应试。后来有一个同乡代为陈奏,奉旨免试,傅青主不受亦不谢,而冯溥非强迫他谢恩,依然连床抬着到宫门;傅青主一望见由"大明门"所改的"大清门"的门额,顿时泪流满面,从床上滚了下来,扑倒在地。冯溥一见,也自觉无趣,只好放老先生回去了。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