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赵端简介
赵端(1882-1946),字毅佛,号华杰,大关县翠华镇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赵端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人物赵端个人简介
赵端(1882-1946),字毅佛,号华杰,大关县翠华镇人,幼时在重庆天顺祥票号当学徒,旋回乡就读昭通,后入省高等学堂、考送越南巴维学校,复留学日本,先后在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学习。中国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大元帅府特派员。
历史人物赵端生平事件
清宣统三年(1911)初,赵端受同盟会本部派到长江中上游组织反清武装起义,为全面发动辛亥革命作准备。入川后,密约李龙醒、李龙言、李华锋、谭渊等人开展秘密活动,以横江为依托,分别到淮头、普洱、串丝、落雁发动队伍,队伍壮大到3000余人以上,组成4个梯团,赵本人被义军公举为全军都督。9月正式宣布起义。关河起义军挥师直指成都,讨伐四川总督赵尔丰,先后攻克犍为、屏山、雷波、马边、嘉定等地。四川军政府成立后,赵端离川转赴广东任事,1946年病逝南京终年65岁。
1911年5月,赵端受同盟会总部派遣,东渡归国,拟在滇川边区策动、组织武装起义。6月中旬,取道香港、上海,抵达武汉。
当时,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的4月11日,清廷宣布将原本由商民集资合股经营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继之,又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了出卖川汉、粤汉铁路路权的卖国条约。强行收回川、粤、湘、鄂四省商民筹集的股本。此举引发了各省商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其中尤以四川保路同志会声势最为浩大,斗争最为坚决。内外交困之际,清廷起用原直隶总督端方为川汉铁路督办大臣,驻跸武昌,调兵遣将,随时准备率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会。端方在其公开发表的文告中疯狂叫嚣,对"犯上作乱"的保路同志会的首领骨干,要"格杀无论"。
赵端原计划在武汉只作短暂停留后便溯江而上,但形势的发展变化让赵端萌生了新的想法,他要在"九省通衢"的武汉闹出点动静,他要让清廷镇压保路同志会的军事行动在发动之前先遭受致命的一击。赵端把自己关在一个联络点的秘室中,制定了一个刺杀端方的计划,并很快付诸实施。
赵端伪装成信使混进了端方的行辕。赵端在进谒端方的瞬间,向端方投掷了自制的炸弹。炸弹爆炸了,然而端方没有被炸死,赵端乘乱逃逸。刺杀行动失败。
1911年7月上旬,赵端秘密潜入横江。
横江地界川滇两省,是关河、金沙江两条水运通道交汇、物资集散的大码头。赵端选择以横江为依托,以关河沿岸地区为根据地发动反清起义,显然考虑到了以下一些有利因素:第一,大关是赵端的家乡,虽离乡日久,总是还有一些亲朋故旧的关系可以利用。而且,对于关河沿岸的地理形势、社会情况、风俗民情,赵端自认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二,关河沿岸为昭通府辖地,而时任昭通镇总兵的苏抡元及下级军官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受革命思潮影响,对革命党抱同情态度,这是一股可以借用的力量。第三,清末,四川袍哥声势盛极一时,各州、府、县、乡到处设码头、立公门。保路运动兴起,不少袍哥公口、码头站在了反抗清廷暴政的商民一边,这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可以利用甚至可以依靠的力量。而且,在滇川边区各公口、码头的袍哥首领中,赵端也有几个不错的朋友。第四,在赵端看来,关河沿岸地当"滇蜀交通孔道,绅学各界,类多明达,附近回龙场、滩头场,实为老同志义聚之所,易于发动,足资号召。而且,位于长江上游,据有建瓴之势,首先发难,易于提携下游。"赵端选择了关河沿岸作为发动反清起义的根据地,孤身一人,冒险犯难,开始了起义的策动准备工作,并最终先于武昌、昆明等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关河起义。
赵端回到横江没有几天,他亲自联络的李龙醒、李华锋、赵瑞卿、赵义泉、李联乙、谭渊等人便纷纷赶到横江和他会合,这些人都是各府县、各码头有影响有号召力的人物,其中一些人还掌握着当地的乡勇、团练,或在城防军、江防队中有内应。有关筹备起义的会议开了两天,商讨、决定了几件事:第一,成立起义筹备处,以李龙醒、赵瑞卿等四人为筹备员,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赵义泉、李华锋等十余人负责筹措饷械,联络周边各县反清势力。第二,起义筹备处对外称团练公所,以开办团练名义集结队伍。第三,赵端亲赴昭通和昭通镇总兵苏抡无联系,争取苏抡元的支持。第四,各地义军分批、分期到横江、滩头、回龙场集结,暂定于10月初发动起义。
赵端赶赴昭通,见到了苏抡元。赵端向苏抡元宣讲形势,坦率地告知将要发动起义的设想和计划,真诚地希望能得到苏抡元的支持。苏抡元告诉赵端,省城昆明的形势也很微妙,"山雨欲来风满楼",他不便轻举妄动公开支持赵端,但是他保证不会坏赵端的大事。他建议赵端起事后向四川发展,与四川保路同志会呼应;至于起义军的后方根据地,苏抡元将提供保护。此时,在横江、回龙场、滩头各据点,已集结义军近两千人,大关、绥江、筠连、屏山、雷波、宜宾等各县响应者,仍络绎在途。赵端回到横江,召开筹备处会议,决定:各据点义军于8月中旬到横江集中整编,义军定名为"川南革命军",起义时间定在9月1日。
8月下旬,集中到横江的义军已达3000余人,饷械齐备,附近各县通过信函联络附议者上万众。义军编组为4个梯团,公推赵端为都督,李龙醒任总参议,李午初、罗日增、云连山、曾雨亭、李敬廷、彭九皋、董金亭等分任各路司令、梯团长,营、连、排官长也一一任命。9月1日,起义正式发动,以川南革命军名义昭告天下,备檄四方,同申义举。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未几,云南光复,四川宣布独立。赵端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该谢幕退场了,便将川南革命军各部分别资遣,将地方行政、治安事务交由地方士绅组织的自治会管理,孑然一身,乘舟东下,寓居上海。"几年无事在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新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关河起义先于武昌起义、昆明"重九"起义,旬月之间,连克十余城,平定川南,全川敉定,功昭日月。川南革命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义军首领李午初、曾雨亭、云连山、李敬廷、彭九皋、董金亭、陈联升、谢良佐、陈少清等慷慨赴死,数百义士阵前捐躯。对于他们,历史本不应该忘记。然而,古往今来,书写的历史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疏漏、遗忘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实,只留下书写者愿意留下、乐于留下的残篇断简,以至于在书写的历史和芸芸万众记忆的历史之间,总是存在着许多费解的差异、错位,乃至南辕北辙的荒唐联系,偷天换日的无耻嫁接。可叹!迄今,在刊行的辛亥革命史、《四川独立反正纪事》等著述文字中,我们竟看不到先机发动的关河起义和领导起义的赵端等人的相关记述。也许正是有憾于书写的历史的缺失和遗漏,晚年寓居上海的赵端情难自己地提笔留下了一篇《辛亥革命关河同志蜀战殉难记》,记述了关河起义的概略情况,也表达了自己对关河起义的评价,对关河起义先烈事绩堙没无闻的不平。
1946年9月15日,赵端病逝于上海至南京旅次,终年65岁。
看了历史人物赵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