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物 >

布衣都督汤寿潜简介

时间: 鸿宇2 历史人物

  汤寿潜,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因争路权、修铁路而名重一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布衣都督汤寿潜简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布衣都督汤寿潜简介:

  汤寿潜,原名震,字蛰先(亦作蛰仙),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人。1890年以《危言》一书刊行知名于世。1892年赴壬辰科会试,取中赐进士出身。甲午战后曾参与强学会与维新运动。庚子事变以后倡议并推动东南互保。1906年,与张謇、郑孝胥等在上海创立预备立宪公会,成为国内立宪派的著名领袖之一。1911年杭州光复后出任浙江首任都督。

  1915年春末,青年学子曹聚仁初到杭州,出乎意料地遇见先父极为敬仰的前贤:汤寿潜。然而更令曹想不到的是汤的打扮,“他穿了一套土布短褂,戴了一顶箬帽,脚上一双蒲鞋,手上拿了一把纸伞,十足的庄稼人。”当然,被汤的这身造型“雷倒”的又岂止曹聚仁?据著名报人包天笑回忆:“我虽然常坐二等车,有时也到三等车去看看。那天却见一位汤蛰仙先生(寿潜)厕身于许多贩夫走卒之中,缩在壁角看报……何以蜷伏在此?”

  不过,作风朴素的汤先生却是清末民初响当当的大人物,堪称传奇。

  “布衣都督”的来历:

  汤寿潜多年身居要职,但生活简朴,有“布衣都督”之称。他不富、不贪,在全浙铁路被袁世凯收归国有两年后,袁通过全浙铁路公司拨发20万银元,作为汤全浙铁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补偿,但汤分文不受,将全数款捐给建造浙江图书馆。

  生平简介:

  清浙江山阴(今萧山进化镇大汤坞村)人。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早岁颖异,以文学见称"。青年时曾出任浙江金华书院山长,主张教学以实用为务。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入山东巡抚张曜幕。光绪十六年(1890年)作《危言》一书,共4卷,提出精减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并阐述其改良主张。

  光绪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逾两年,授安徽青阳知县,数月即辞;后受聘当幕僚,游历各省。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曾游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实行"东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两淮盐运使,但仍以养亲之故居上海。

  三十一年,发动旅沪浙江同乡抵制英美侵夺苏杭甬铁路修筑权,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七月,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任。此时清政府被迫允诺沪杭铁路由商民自筑,授汤寿潜为四品京卿,全浙铁路事宜。

  三十二年,汤与张謇、郑孝胥等人联合江、浙、闽绅商200余人,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以"发愤为学、合群进化"为宗旨,敦促清廷早日立宪。

  宣统元年(1909年),任浙江咨议局议长,曾与张謇、汤化龙、谭延闿等发起和组织联合会请愿,要求清政府实行宪政。

  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清廷革除汤寿潜全浙铁路公司职,不准干预路政。次年十一月辛亥革命爆发,杭州新军起义,汤被推举为浙江军政府都督。在任期间,他又联合陈其美、程德全等通电起义各省,商议成立联合政府。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汤寿潜为交通部长,未到任。改任赴南洋劝募公债,向在南洋各地华侨募款。袁世凯篡权后,汤曾与章太炎等组织"统一党"以挽残局,未果。

  8月,改任浙江铁路公司理事长。1915年曾致电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汤寿潜回归故里,为家乡水利枢纽麻溪坝改桥闸竭尽所能,解开了天乐乡自明宣德年间以来400多年的水利纠纷。

  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临终遗言:"吾一生正气,从不屈服于权势,死后找一块远离吾乡、地势开阔的阳山薄葬就行。"

  汤寿潜多年身居要职,但生活简朴,有"布衣都督"之称。他不富、不贪,在全浙铁路被袁世凯收归国有两年后,袁通过全浙铁路公司拨发20万银元,作为汤全浙铁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补偿,但汤分文不受,将全数款捐给建造浙江图书馆。

  其一生有著作多种,除《危言》4卷外,尚有《尔雅小辨》20卷、《说文贯》2卷、《理财百策》2卷、《三通考辑要》30卷及《文集》数卷。1917年6月病故于萧山临浦,葬桐庐县质素乡。

  “东南人望”

  《左传》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传统士人们毕生追求的完人标杆,但并非遥不可及,至少汤寿潜与之很是接近。

  1890年,在内阁上班的汤寿潜写成《危言》一书,提出迁都长安,官制改革,严肃吏治,科举革新等一系列的变法主张。此书比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还早四年出版。一时间国人争相传阅,好评如潮,汤因之声名鹊起。

  十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北方一片生灵涂炭。为了保住东南半壁江山免于战乱,汤寿潜主动联手张謇、陈三立等至友奔走于宁沪之间,游说几大督抚保境安民,勿轻易宣战。此即著名的“东南互保”。张謇事后慨叹“国之不亡者,仅君往说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定东南互保之约,所全者大,其谋实发于君”。

  时光荏苒,又过十年。时任浙路公司的汤寿潜力拒清廷出卖路权的做法,并致电奕劻,直斥盛宣怀乃罪魁祸首,“损中益外,假公肥私”。他又奏明朝廷,“若以罪魁祸首为非”,就把盛宣怀撤职,“或调离铁路,以谢天下”;若“以遵旨商办为非”,就“悬寿潜之首于藳街,以谢盛宣怀!”孰料清廷竟不辨是非,以“妄劾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误国”的罪名,将汤寿潜革职,“不准干预路事”。虽浙路风潮终以惨淡收场,不过汤却凭此人气飙升,当时报纸甚至打出“汤去路亡”的口号,可见其已被浙人视为爱国与公信的人格符号。

  就这样,汤寿潜历经三个“十年”,升级为江浙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称之为“东南人望”,殆不虚也!

  顺势而为

  进入辛亥年,汤寿潜对清廷的信心跌至冰点。5月,清政府宣布设立“皇族内阁”,这让一贯主张立宪的汤寿潜倍感失望。他与张謇、沈曾植、赵凤昌等联名致电摄政王,要求改组内阁,“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然其建议犹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已是心灰意懒的汤寿潜于该年秋天致友人信中写道:“人以为幸福在前,我以为大劫方始。”果不其然,武昌首义的星星之火很快便呈燎原之势。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最害怕革命的立宪党人汤寿潜却预言了革命的到来。更加诡异的是,汤竟然成为革命党人的座上贵宾,于11月5日被推举为杭州光复后的第一任浙江都督。

  汤寿潜担任浙督,看似意料之外,实乃情理之中。浙江本是革命力量最强地区之一,既是光复会的大本营所在,又拥有诸如陶成章、章炳麟、秋瑾等领袖人物。不过,杭州起义前夕,陶、章二人远在海外,留守本地的朱瑞、褚辅成又难以服众。环顾省内,唯有汤“有声海内,识者皆尊敬之”,且拥有别人不及的人脉资源。于是众人一致认为汤乃“众望所归,堪膺此选”。

  此时身在上海的汤寿潜内心异常纠结。深受传统观念熏染的他,虽知革命大势所趋,但潜在的忠君情结令他难以改仕新朝。于是他起初极力婉拒,说:“卿等欲革命,径行之耳,奈何以强人?吾虽弗善颛制,然与卿等异趣,以若所为亦不与也。”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然而汤毕竟“心太软”,当说客讲到此时杭州民军与旗营严重对峙,满人只“愿受汤先生抚,否则力抗”,并进而游说“杭民六十万户,使阖门而战,一朝而烬,公独能不救之耶?”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愚忠”,决定担当道义。可以说,由清臣到浙督,汤绝非华丽转身,而是艰难蜕变。

  甫一上任,汤就拟订旗营和降条件,以自己的诚信与声望促使旗营“委械请降”,杭州乃至浙江“全境帖然以定”。接着,汤再出重拳,12日派朱瑞、吕公望率攻宁支队3200余人开赴镇江,一路披荆斩棘。12月2日,联军经过血战攻克南京。汤寿潜向前线将士发出贺电:“南京光复,赖诸公指挥之劳,将士用命之力,东南大局,从此敉平。谨祝联军万岁!中华民国万岁!”不久,汤又积极呼吁成立中央政府,统一事权,并自告奋勇为南京临时政府劝募公债,以纾财政危机。

  汤寿潜最具远见的主张是提出“援鄂伐燕”。在他看来,武汉乃首义之区,必须顾全。而“北方愈有世变,北伐愈不可懈”。因为他对袁世凯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其为翻云覆雨之辈,应停止议和,全力北伐。后来形势发展确如其所言。

  急流勇退

  浙督一职,看上去很美,实令人烦不胜烦。平心而论,推举汤为首任都督,对于革命党人而言,无非是暂时利用其声望与经验,二者间的蜜月期就好比兔子尾巴,短的可怜。都督府各部门实权多半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汤往往备受掣肘,徒具虚名。套用句流行语,他就是个“打酱油的”。

  况且不少革命党人年轻气盛,恃功自傲,完全不把这个布衣都督放在眼里。其间有两件事对汤刺激颇大。一是“贵林事件”。贵林,杭州旗营满人,思想开明,在和平解决旗营问题上出力尤多。但就在旗营投降的第二天,司令部、政事部即以匿留枪械、图谋反抗罪名,假托都督名义加以枪决。出于“维稳”的需要,汤强忍怒火,保持克制。不久,革命党人王金发又向汤发难。王本来就对汤寿潜甚有成见,曾质问陈其美:“汤寿潜是反对我们革命的,为何要推他出来做都督?”后来王更是无视都督府的命令,组织绍兴军分政府,自任都督,裂土而封,截留浙东税收,采购军械,扩充部队,“政出由己,每与杭州督府相对抗”。

  既然自己已被架空,实在没必要天天手攥“橡皮图章”,做个“傀儡都督”。于是,汤寿潜声称“老病无用世之心,又无发难之烈”,于1912年1月16日卸任下岗,前后任职仅两个月零十天。

  下野之后,汤并未就此息隐山林,依然为国为民竭尽所能。他曾赴南洋筹集款项,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后重掌浙路指挥权,希望通过与袁世凯博弈,推翻铁路国有政策,为地方谋求福利。可惜二者皆收效甚微,无果而终。

  实业兴国

  汤寿潜一直信奉实业兴国的主张。1905年2月,汤寿潜与张謇、许鼎霖等在上海创办大达轮步股份有限公司。同年2月至3月,汤氏又与张元济、夏曾佑等发动旅沪浙江同乡,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以后为抵制英国侵夺苏(沪)、杭、甬铁路修筑权,汤氏又与张謇联手,发动"集民股、保路权"的爱国运动。8月,经浙江股东推荐,汤氏被清庭授予四品京卿,全浙铁路。在此期间,汤寿潜布衣芒鞋,备尝艰苦。

  短短3年时间,杭州至枫泾的160多公里铁路及沿线114座路桥、14处涵洞、113处水管,全部建成,确保了沪杭铁路于1909年8月13日如期接轨通车。

  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于临浦本宅。其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为其一生写照,深受乡人称道。

  1936年5月,天乐乡民为追念汤寿潜功德,建"汤蛰先先生纪念碑"一座,立于茅山之巅。__时被毁。1994年,萧山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协九届三次会建议,重建了纪念碑。

  ①1950年10月,由绍兴县划归萧山县。

  ②③张謇《汤蛰先先生家传》。其余未加注者,均引自萧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汤寿潜史料专辑》与《汤寿潜研究》。

1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