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物 >

历史上房玄龄的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人物

  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历史上房玄龄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历史上房玄龄的故事: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论功行赏,房玄龄功居第一;贞观之治为后人乐道,作为首辅,房玄龄也居功至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房玄龄是一颗闪光的星。

  吃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产生嫉妒情绪(多指在男女关系上)。”为什么用吃醋来喻产生嫉妒情绪呢?词典没有说;又何以不用吃酒、吃糖或吃其他东西来喻男女之间产生嫉妒情绪呢?词典上仍然未说。一个不见正史但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唐初,天下大定,唐太宗大奖有功之臣。时文官武将们都有三妻四妾,但第一大功臣房玄龄仍旧只有一个老婆。唐太宗以为是房玄龄自己不好找,便奖赏了几个美女给房玄龄。房玄龄赶忙推辞,一个也不敢要。唐太宗很奇怪,问房玄龄为什么不要。房避而不答,旁边就有人替他回答说:房玄龄的老婆凶得很,是不准他纳妾的。唐太宗不信,说:难道我这皇帝赏赐的也不行吗?回答说肯定不行。唐太宗自己三宫六院,实在没法想像一个女人敢于不准丈夫纳妾。于是,他亲自将这些美女送到房玄龄的府上,就是要看看房玄龄的老婆敢不敢违抗他这皇帝的命令。不料房玄龄老婆一见皇帝送来这么多美女,果然是马上就大哭大闹,一个也不准留下。唐太宗大怒,指着侍从手中的一个壶对房玄龄老婆说:你哭闹也没有用。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准许房玄龄将这些女人留下,要么喝下我给你准备好的毒酒,死了算了。房玄龄老婆马上哭着说:看着房玄龄纳妾,还不如死了算了!说罢一手夺过唐太宗侍从手中的壶便喝,吓得房玄龄阻止都来不及。唐太宗看到这一幕,也不由得惊呆了。房玄龄老婆自然没有死,因为壶中装的是醋。唐太宗见房玄龄老婆宁死不从,只得长叹一声作罢。从此,世人便将男女之间产生嫉妒情绪喻之为吃醋了。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传说中唐太宗何以如此偏爱房玄龄呢?就因为房玄龄从帮助李世民夺取天下到治理天下,立下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大功劳。

  房玄龄,名乔,玄龄是其字。公元579年生于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一个官宦之家。从他曾祖房翼在后魏当过镇远起,直到他父亲房彦廉,一直是世代作官。房玄龄出生时,他父亲房彦廉是隋朝泾阳县的县令。房彦廉也是一个大学问家,因此,房玄龄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年纪不大就已博览群书,为今后的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房玄龄读书不是读死书,或者死读死,而是能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还在青少年时,曾和他的父亲一道来到京城。当时,隋朝建立不久,天下呈现出一派和平的景象,一些政论家们都以为杨家会有一个较为长久的天下。房玄龄就不这么看。他私下对他的父亲说:当今皇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德,不过是靠欺骗手段糊弄老百姓而得到天下罢了。得到天下后,又不为自己的儿孙作长远的打算,擅自废长立幼,让儿子们相互间拼死拼活地争权夺利。皇帝的那些无望当太子的后辈们呢,则无限制地追求物质享受,一个个都欲壑难填。照这样子下去,乱必从内生。如今表面看去天下似乎是一派太平景象,其实,杨家天下的灭亡只不过是早晚的事罢了。房玄龄对时局的这一番看法,让他父亲吃惊不小。而房玄龄小小年纪对天下形势竟有这么深刻的分析,也让他父亲知道他这个儿子绝非常人。

  其实,慧眼看中房玄龄的,并不仅仅是房玄龄父亲一人。房玄龄18岁时举进士,授羽骑尉。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寿机以善于识人着称。高寿机见过房玄龄后,即称赞不已,对宰相裴矩说:我见识的人才也算是多的了,但还没见过像房玄龄这样优秀的。这人将来必成伟器,只可惜我不能亲自目睹他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了。

  房玄龄在隋朝当了一阵子小官,后因杨谅造**受到牵连,被除名并徙居上郡。正如房玄龄曾预言的那样,隋朝才传到第二个皇帝杨广不久,便天下大乱,群雄纷起。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并迅速占领了关中。李世民攻占渭北,房玄龄便立即赶去投奔。两人一见如故,特别是李世民,一看到房玄龄,就像很早就认识了似的。

  从此,房玄龄也就掀开了他人生中绚丽多彩的一页。

  当时,李世民的爵位是秦王,房玄龄投奔李世民后,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可以说,房玄龄自投奔李世民时起,一则是为报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凭着他敏锐的政治头脑,认定蜂起的群雄中,只有李世民有一统天下和安定天下的本事,因此便打定了主意,一心一意地要辅助李世民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从他在秦王府一开始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那时,每当李世民打了胜仗之后,他手下的一般人都忙着收集奇珍异宝,只有房玄龄注重收罗人才,并把这些人都安排到秦王幕府之中。他广交谋臣猛将,与这些人结成死党,随时准备为李世民所用。房玄龄十分清楚,帮李世民打天下,靠的是有本事的人。秦王府里的人越来越多,加之太子和齐王的挑唆,李渊决定将李世民手下的人外迁一部份,其中就有杜如晦,让杜如晦去当陕州总管府长史。李世民那时还不了解杜如晦对他的重要性,也就糊里糊涂地答应了。房玄龄得到这消息后,大吃一惊,赶忙面见李世民,对李世民说:外迁的那些人,都没有什么很出众的,但杜如晦却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如果大王您一生只安于做个藩王,那么您就可以将杜如晦放出秦王府去;如果大王您将来想经营天下,那么您就非留住这个人不可。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表面谦恭,骨子里却是要当皇帝的。他听房玄龄这么一说,如大梦初醒,赶紧向他老子李渊上表,将杜如晦留了下来。这个杜如晦果然有王佐之才。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则善于判断,故而有“房谋杜断”之说。这两个人都成了李世民打天下和治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臣。李世民自然知道房玄龄为他广罗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曾称赞房玄龄说:汉光武帝因为有了邓禹,他手下的人才互相亲密团结,如今我得到了房玄龄,就好像是汉光武帝得到了邓禹一样啊!

  不仅是李世民深知房玄龄的作用,就是李渊,也知道房玄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房玄龄在秦王府十余年,掌管文书诸事。每当要向李渊写奏本时,总是房玄龄执笔。他下笔很快,文章简约但说理明晰,而且从不打草稿。李渊曾对他的侍臣们说:房玄龄这个人,深识机宜,足当大任。每每替我儿子陈述事情,虽在千里之外,却像面对面讲的一样。

  房玄龄在李世民夺取天下之前,就已经为李世民立下了很多功劳,而他立下的最大功劳,就是帮助李世民下定了夺取天下的决心。

  李世民排行老二,李渊选定的继位人是老大李建成。但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功劳又无人可比。李世民自然不甘心将来屈居人下。李建成虽为太子,但在没坐上皇帝宝座之前,对功劳远远大于自己的李世民也是一点都不放心。兄弟间本应是血浓于水,然而皇帝宝座又只有一个。为了这独一无二的皇帝宝座,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之间,也就顾不得讲什么亲情不亲情了。李世民同父同母的兄弟本是四个。老三李元霸早死,没来得及参与这场兄弟间的血争。老四李元吉,受封齐王,是太子李建成的死党。也不知老四为什么将他二哥恨得要死,一再在他大哥李建成面前发誓,要亲手杀了李世民。

  当然,最想杀死李世民的,还是他大哥李建成。李建成为了杀死李世民是不择手段。一次,李建成请李世民到府上吃饭,李世民的手下都觉得危险,劝他不要去。李世民虽然知道李建成想置他于死地,但以为还不至于露骨到用请吃饭这样的手段,因此,他没有听手下人的劝阻而去赴宴了。才吃下几口,李世民便感到不对劲,接着腹痛难忍。李建成以为大功告成,又不愿自己的亲弟弟死在自己的府上,便赶紧把他送回家。幸而李世民命大,经过抢救,总算是把命捡回来了。但这事到底把秦王府闹翻了,却又没有一个人拿得出一个可行的主意来。这时,房玄龄找到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说:如今,他们兄弟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谋害秦王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再发生。如今天下纷扰不安,各怀异志。古人说,为了国家大事可以不拘小节。秦王应该当机立断,夺取政权。长孙无忌听后,说:我们都有这个想法,但没有谁敢说出来。你如今将这话挑明了,是很合我们心意的。长孙无忌的话,并非虚言。当时开国皇帝李渊健在,李建成是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公然鼓动李世民造**,弄不好不仅自己被杀,还会株连九族。所以即便像长孙无忌这样和李世民十分亲近的人,也不敢贸然将这种想法对李世民提将出来。房玄龄倘若不是死心踏地地效忠于李世民,是绝对不敢冒着天大的风险来提出这种主张的。长孙无忌即将房玄龄的主意对李世民说了。李世民也许是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并没有立即采纳房玄龄的主张。

  李氏兄弟之争仍或明或暗时紧时松地继续进行。李建成和齐王为了进一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多次在李渊面前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坏话。李渊终于下旨,将房杜二人遣返回乡。赶走了李世民的主要谋士后,齐王又以戍边为名,要将李世民的得力大将尉迟敬德从秦王府调出使用。尉迟敬德知道,一旦落到李元吉的手中,不但自己性命难保,李世民也就危在旦夕了,因而拒不听调。李世民的处境已经非常险恶了,不得已,只得叫长孙无忌去召房玄龄和杜如晦,要他们进王府来商量对策。这使得房玄龄非常为难。他对长孙无忌说:我们是被皇上遣返回家的,若这时回到秦王府去,就是抗旨。抗旨可是死罪,我们实在是不敢去啊。李世民见叫不来房玄龄杜如晦,也急了,解下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你再去叫,若他二人再不来,就把他们的头砍了来。左右是死,房杜二人只好打扮成道士的模样,跟着尉迟敬德悄悄地回到了秦王府。

  在房玄龄的策划下,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终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他的亲哥李建成和亲弟李元吉。李渊无奈,只得让李世民当太子。不久,李渊连自己的皇帝位子也坐不稳了,只好做顺水人情,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自然要论功行赏。虽然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攻城拔寨者不少,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等人,但李世民却将房玄龄评为功居第一的大功臣。房玄龄自然要推辞,对李世民说:“陛下,您把我评为第一功臣,我实在是不敢当啊。”李世民回答说:“以前汉高祖封赏大臣,萧何的功劳就评在文武百官之前。你就是我的萧何,功列第一,是应当的。”

  贞观之治,是后世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们追求的目标,是后来的老百姓们向往和期盼的太平盛世,也是后世的史学家们赞不绝口的研究话题。而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毋庸置疑,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史上难得的明君,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房玄龄,作为李世民最主要的助手,长期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高位,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房玄龄为官,从来不以功臣自居。对皇上,他始终恭谨有加,处处小心谨慎,时时如履薄冰。处事稍有不当,或皇上脸色不好,即叩头请罪,惴惴然如猫前的老鼠。对同僚,他则十分宽厚,特别是听说别人做了什么好事,他就会高兴得如同是自己做的一样。对人,他从不求全责备,更不以己之长去量别人之短。正因为房玄龄作为百官之长能宽厚待人,贞观年间的唐王朝,才有可能罗致了当时天下的精英。这些精英们在房玄龄这位班长的带领下,各尽所能,齐心协力效忠李世民。大臣王珪奉李世民之命,对当时朝中几位重臣作了一番评价。那是在一次李世民钦赐的宴会上,李世民对王珪说:你是善于鉴别人的。今天,你就为我评价评价房玄龄等大臣,也把你自己和他们作一个比较如何?王珪就逐一评价道:一心一意为国家效力,凡是知道了的事就没有不去干的,我不如房玄龄;能文能武,既可带兵打仗又可治理国家,我不如李靖;了解各地情况并能详细汇报,处事公平,我不如温彦博;担心自己的君主不如尧舜那么英明,以敢于向皇上说实话为己任,我不如魏征;而能辨别是非,敢于抨击坏人褒扬好人,那就是我的一点长处了。李世民肯定了王珪的评价。对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这样高的评价得到李世民的首肯,可见房玄龄为贞观之治付出了多少心血。

  李世民曾问过房玄龄,他是如何评价前朝皇帝杨坚的。房玄龄回答说:杨坚勤于政事。他每次上朝和大臣们讨论政事,常常是日头偏西了都还不休息。而五品以上的官员,他都给予座位让他们坐着论事。他为人虽然还称不上仁厚,但也还算得上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李世民不同意房玄龄的评价,说:看来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大小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不相信他的大臣们。天下那么大,事情那么多,就算他有日理万机的本事,累垮了自己,也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妥帖的。我和他就不同。我是选择天下有本事的人,委任他们相应的职务,由他们拿出处理事务的方案,上报宰相审核,再由宰相报告给我就行了。对那些做对了有功的,就奖赏;对那些做得不对有过错的,就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此,有谁还不尽心尽力地去办事呢?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天下,还怕天下不大治吗?他又对房玄龄说:你是身居宰相之职来帮助我处理天下大事的。从今以后,我下达的命令中有不对的,你一定要及时提出来,千万不可盲从于我啊!

  正是有了这样的君臣关系,才有了后人景仰的贞观之治!

  房玄龄位高权重,但没有像后来的许多权臣那样头脑发烧,相反,他在宰相位子上呆得越久,就越谨小慎微。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准备让有功之臣世袭爵位,便加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更爵梁国公,目的就是想让房的子孙可以世袭刺史之职。这对于那些为自己谋罢又不遗余力为子孙谋的人说来,真的是天上掉馅饼了,但房玄龄马上请辞。他为此上表说:我已经身居相位,假若又封宋州刺史,这样就会使其他的大臣以为榜样而追名逐利惑乱朝政。因此,请罢去我的宋州刺史之职。唐太宗同意了房玄龄的请求,其他大臣见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得纷纷效仿辞去世袭爵位。唐太宗感叹不已,赞道:这都是房玄龄的功劳啊!贞观十三年,加房玄龄太子少师,他马上上表请求辞去仆射(宰相)之职,李世民没有同意。太子少师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准备对房玄龄行拜师礼。房玄龄得到消息,慌忙躲到家里不敢接受。人们对房玄龄这种谦让的品德,无不赞叹。贞观十六年,房玄龄进拜司空,并仍总览朝政。这时,他已经和唐太宗成了亲家。他的姑娘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韩王,二儿子房遗爱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房玄龄和他的一家,可谓显贵至极。然房玄龄头脑还是十分清醒,谦恭的品德丝毫不减。他又一次上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李世民回答他说:汉初的留侯张良和光武帝爱将窦融,他们都请求辞去爵位,因为他们是害怕满遭损。你向他们学习,精神可嘉。但我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你已经很久了,国家一旦没有你这位良相,我就像失去了两只手一样。你只要身体还好,精神不衰,就不要再谦让了。唐太宗李世民和贞观贤相房玄龄,一个用人,一个用于人,然都卓尔不群,实在是值得后世的从政者们学习的。

  当然,李世民和房玄龄都不可能是完人。房玄龄对于李世民过于畏惧,李世民虽然叫他不要盲从自己,但李世民真的有命令下来,房玄龄公然抗拒的还是少。

  有一次,房玄龄路遇少府少监窦德索,见窦德索正在主持修缮北城门。房玄龄问:是谁叫修的?这城门还可以用,何必又劳民伤财呢?窦德索随即汇报给李世民,李世民一听,不高兴了,骂房玄龄道:你只管好你宰相府的政务就行了,我要修缮北城门,关你什么事?房玄龄被这一骂,吓坏了,赶紧叩头谢罪。魏征知道后就不买李世民的账,马上上奏说:我不知道皇上为什么要责备房玄龄,我也不知道房玄龄凭什么要叩头谢罪。房玄龄身为宰相,是皇上您的手脚和耳目,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没有什么不应该知道的。如果修缮北城门是一件好事,房玄龄就应该帮助皇上去完成它;如果修缮北城门不是一件好事,房玄龄就有责任请求皇上停止下来。房玄龄过问一下主管这事的人,这正是他份内的事,不知道皇上因什么罪名责备房玄龄,不知道房玄龄又因什么罪名而谢罪?李世民和房玄龄听后,都赞叹魏征敢于直言,于是将修北城门的事停了下来。

  房玄龄在宰相位上奉命监修国史。李世民问房玄龄:前世史官写皇帝的言行,为什么都不让皇帝本人知道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是不写虚伪的东西的。因为不能将当朝皇上的不良言行隐去,而是照实直书,当朝皇上看了肯定要发脾气,这一来,史官的性命势必难保。所以,史官记当朝皇上言行的事,是不能让当朝皇上看的。李世民说:我和以前的那些皇帝不同。我就是要看看你们是怎么写我的,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哪些事做得不对,以后也好改正啊。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表反对。朱子奢说:陛下您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您这样开了先例,后世有那不明智的皇帝为了文过饰非,史官若敢直言就免不了要遭刑诛。而史官为了保全性命就只好顺着当朝皇上的旨意来写,那么,千百年后还有什么史实可信呢?房玄龄觉得朱子奢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就附和道:朱子奢说得有道理,请皇上收回成命吧。李世民毕竟做了弑兄杀弟并逼老父让位这么些事,心里不怎么踏实,于是发怒道:我就是要看,有什么不可以的?赶快写好了给我送来!房玄龄不敢再违抗,只得赶紧叫人把玄武门之变等内容改写了一遍。李世民为一代明君,却开了这么一个恶劣的先例;而一代贤相房玄龄,也就不免留下了叫人遗憾的地方。

  房玄龄尤为后人所遗憾的,是他虽然教子极严,却并不成功。他死后,其二子驸马爷房遗爱居然参与谋反而被杀,以至连累了他。他本在唐太宗庙庭里配享,结果受房遗爱的连累而被剥夺了这一荣誉。

  房玄龄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章丘市)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房玄龄是今天淄博人,其根据就在于《唐书》中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的记载。这是一种误解。隋唐的“齐州”并非汉魏时的齐郡,而是济南郡所在地。隋朝末期,济南郡一带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所以《唐书》说他是“齐州临淄人”。另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房玄龄的祖先“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房玄龄确是济南人,而非淄博人。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房玄龄是今天淄博人,其根据就在于《唐书》中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的记载。这是一种误解。隋唐的“齐州”并非汉魏时的齐郡,而是济南郡所在地。隋朝末期,济南郡一带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所以《唐书》说他是“齐州临淄人”。另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房玄龄的祖先“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房玄龄确是济南人,而非淄博人。

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