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物 >

东汉范迁的故事4则

时间: 鸿宇2 历史人物

  东汉时期的辅弼大臣范迁,是一位以品行高洁而名垂青史的人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东汉范迁的故事4则,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东汉范迁的故事1:

  东汉辅弼大臣范迁,沛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人。由于其做官时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且文韬武略,如担任渔阳太守时,足智多谋的他常常把来犯的匈奴人打得措手不及。有时半路设伏,阻击匈奴兵;有时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有时断其后路,使其军心自乱、不战而溃。有时虚张声势,每三人举一只旌旗,马尾拖拽树枝,扫动阵阵烟尘,猎猎狂舞的旌旗声夹杂在杂乱的马蹄声中就像是有千军万马在行进。有时一队骁勇快速的骑兵杀到眼前,在匈奴人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连中军帐都给挑了。匈奴畏之,后再也不敢入界。永平四年(61年),汉明帝刘庄委任范迁为司徒(相当于宰相),范迁之巍巍士风,清纯至简,被后世奉为廉吏和能吏的典范。

  范迁的清廉,着实感人。史载,范家最大的一笔财产就是几亩住宅地,另外还有祖上传下来的一块不到一顷的荒地。范家是个大家族,因人口太多,田地不够种,范迁兄长的儿子来信叫苦,想跟他要点钱。朝廷给的俸禄范迁自己都不够用,哪里有闲钱给侄子,只好把自己名下的那份土地让给了侄子。

  有道是生前富贵草头露,死后风流陌上花。永平八年初,范迁死在任上时,家里连一文多余的钱财都没有,剩余粮食还不足一石。连棺材都买不起,丧事还是汉明帝刘庄特批大司农府动用公款,才将这位倍受人尊敬的廉吏下葬了。

  范迁不仅守土有方,廉洁奉公,而且还独具慧眼,为朝廷输送干才。牟融的脱颖而出,就有赖于他的力举之功。

  牟融,字子优,北海郡安丘人。牟融年少时就博学多识,因范迁的荐举,后以司徒府属吏的身份出任丰县县令,在丰县工作三年,因为牟老师教导的好,县里竟没有一起狱讼案件,成为州郡学习的治安模范县。是典范总是能够受人关注的,永平五年,公元62年,受司徒范迁荐举,牟融升任司隶校尉,公元65年,再升任为大鸿胪,公元68年,又升至大司农。六年从地方混到中央,由县级干部到九卿级京官,牟融打造了官场升迁的神话。在大司农任上,牟融的才能也受到汉明帝刘庄的赏识,刘庄曾经在多个场合表示牟融有宰相之才,这也是对范迁慧眼识才的高度认可。

  正声人去后,公道在人心。东汉着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范迁的高风,为这个注释又做了很好的注脚,堪称万世之楷模。

  东汉范迁的故事2:智略安边

  渔阳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是古时的边关要地。范迁担任渔阳太守时,以机智大谋而著称,为戍守边关立下了汗马功劳。范迁手下有一勇将名叫侯瑱,把他委以将帅之任,凡是山谷夷獠不宾附者,范迁便遣使勇将侯瑱前往征伐。范迁足智多谋,常常把来犯的匈奴人打得措手不及。有时半路设伏,阻击匈奴兵;有时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有时断其后路,使其军心自乱、不战而溃。有时虚张声势,每三人举一只旌旗,马尾拖拽树枝,扫动阵阵烟尘,猎猎狂舞的旌旗声夹杂在杂乱的马蹄声中就像是有千军万马在行进。有时一队骁勇快速的骑兵杀到眼前,在匈奴人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连中军帐都给挑了。范迁擅以智略安边,匈奴畏之,从不敢入界骚扰。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中记述:迁字子庐,沛国人,初为渔阳太守,以智略安边,匈奴不敢入界。

  东汉范迁的故事3:乐于助人

  范家最大的一笔财产就是几亩住宅地,另外还有祖上传下来的一块不到一顷的荒地。范家是个大家族,因人口太多,田地不够种,范迁兄长的儿子来信叫苦,想跟他要点钱。朝廷给的俸禄范迁自己都不够用,哪里有闲钱给侄子,只好把自己名下的那份土地让给了侄子。

  东汉范迁的故事4:一生清廉

  范迁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后被调任河南尹,再后来接郭丹任司徒。做了司徒之后,他还是两袖清风,从不以权谋私。

  由于家里生活太苦,范夫人常劝他:"夫君!咱家有四个儿子却穷的叮当响,身无立锥之地。现在您做了司徒,位列三公,应该想办法赚钱,或者节省一点奉禄,也好让后辈儿孙有钱花!"范迁不悦,慨然叱道:"我身为国家大臣,岂能蓄财求利,如此则何以示后世!"永平八年初,范迁死在任上时,家里连一文多余的钱财都没有,剩余粮食还不足一石。连棺材都买不起,丧事还是刘庄特批大司农府用公款给办了的。?

  一个风俗淳厚、道德高尚的时代,可以造就一代人品高洁的人。范迁的人品、为人值得尊敬,堪称万世之楷模。范迁身为高官,节操高洁,一尘不染。他的清廉公正已经到了令后世望尘莫及的地步。

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