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生活故事
慈禧太后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的历史人物,慈禧一生荒诞而滑稽,也闹出不少笑话,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慈禧太后的生活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慈禧太后的生活故事:慈禧下令司机跪着开车【引言:当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晚清统治者任然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对于工业革命的成果视为“妖魔鬼怪”,汽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901年,这是中国汽车史值得关注的一年。15年前,装有内燃机的现代汽车已经在公路上驰骋。
这年,一位叫李恩时(Leinz)的匈牙利人携两辆美国制造的奥兹莫比尔(Oldsmobile)牌汽车自香港运到了上海。
让中国人最先看到的这两辆汽车,都是黑色木制车身,一辆折叠式软篷车顶,一辆凉篷式车顶。车上有两排座位,前两排为司机席,后排为乘客席。木制车轮辐条,实心轮胎,另装有煤油灯和手捏喇叭。1902年1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开会决定向李恩时的汽车颁发临时牌照,准许上街行驶,次年发正式牌照。同时,每月缴税金两银元。
中国真正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是慈禧的座驾【补充: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镶黄旗)的一个官宦世家,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这是一辆黑色木质车厢、黄色木质车轮与辐条、铜质车灯、实心轮胎、两轴四轮的敞开式古典汽车。从外观上看,与其说它是一辆汽车,倒不如说更像四轮马车。在车厢内设有两排座位。前排座位是司机席,后排座位则是乘客席,前排只能乘坐一人,后排可以乘坐两人。在车厢的上方撑有一顶由四根立柱支起的车篷,车篷的四周围缀有黄色的丝穗。至于“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则被巧妙地装置在了乘客席座位的下面。经专家考证:这是一台横置式气缸、1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发动机旁的齿轮变速箱将动力传递给后轴,最高时速为每小时19公里。
这辆车约于1890年代生产,车身为木质敞开式、带顶篷双排座、4马力【补充:一种功率单位,1马力等于每秒钟把75公斤重的物体提高1米所作的功】,外形保留着18世纪欧洲马车的痕迹。此事被大臣知晓后大惊,他们视汽车为“邪物”,怕慈禧坐后“中邪”。
但是,慈禧在兴奋之余还是亲自乘坐汽车去颐和园【补充: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游览。当汽车驶出紫禁城后,她突然感觉事有不妙,马车夫孙富龄成了司机,坐在自己的前面,而自己有点尾随司机而来的感觉。据说,慈禧对车夫与自己平起平坐的行为颇为不爽,于是她责令孙富龄跪着开车。
孙富龄只好跪着驾驶汽车,但是手终究不能代替脚踩油门和脚踩刹车,跪在方向盘前的孙富龄险些酿成交通事故。受到惊吓的慈禧对汽车失去了兴趣,这辆车就被弃置一旁。后来作为皇宫遗物在紫禁城闲置起来。据说,慈禧乘坐的第一辆汽车比现在10辆奔驰车还要贵。
对这辆花了1万两白银购进的汽车,至今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第二代奔驰牌小轿车。《北京志·汽车工业志》中记述:“北京第一辆汽车是德国19世纪90年代的产品,式样几近欧洲18世纪的马车,功率约为四马力,时速15公里至20公里。”《北京志·颐和园志》也有类似记载:在1976年,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三位工程师来到颐和园,看到这辆车,确认为是1899年该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奔驰”,并愿意用十辆新车换走这辆汽车。
不过,慈禧御前女官裕容龄在所着《清宫琐记》【容龄所著】中记述:慈禧因为开车的司机要坐在她前面,所以未曾乘坐过。《北京志·汽车工业志》则云:“因司机无法按慈禧的‘圣谕’跪着驾驶,慈禧不愿‘屈尊’乘坐。”而《北京志·颐和园志》记载:“该汽车因长期存放,早已损坏。不只引擎早已不能发动,且前车灯、方向盘丢失,皮坐垫及车篷顶已破烂不堪。”直到“__”后,颐和园将老态龙钟的御用汽车整修,在德和园陈列,供游人参观。
虽然慈禧抛弃了汽车,但公路的兴建为汽车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自1907年后,中国少数沿海城市陆续出现汽车客运和汽车货运。1913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督导公路建设,拨款地方修路,鼓励民办汽车运输,将公路列为政要之一。1917年,当时中国第一条汽车运输线路张(家口)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公路通车。到1927年,全国公路总长已达29170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由1912年的294辆增长到18677辆,但全部都是进口汽车。1934年,国民政府成立公路委员会,统一路政,开展省际联运。及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期的中国汽车运输业日趋繁荣,每年平均进口汽车5500辆,全国公路总长延伸到117296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68917辆,出现了一批官办的和民营的出租汽车公司和公共汽车公司。
慈禧太后的生活故事:慈禧一年消耗15万个苹果慈禧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奢侈太后”,这一点在饮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拿负责慈禧个人饮食的寿膳房来说,这个坐落在颐和园大戏楼东侧的炊事班共由108间房屋组成,占有八个院落,在里面上班的厨师足足有128人!如此大规模的炊事班别说是供应一个人的伙食,就是伺候一个整编师都绰绰有余了。
按照清朝宫廷的伙食制度,皇帝一天的标准伙食包括:盘肉22斤、汤肉5斤、猪肉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韭菜共19斤、各种萝卜60个、各种瓜每种1个、苤蓝及闭蕹菜6斤、葱6斤、酱和清酱各3斤、玉泉酒4两、醋2斤、牛奶100斤、乳油1斤、香油1斤、芝麻1合5勺、澄沙3合、白糖核桃仁黑枣各12两、玉泉山水12罐。慈禧太后的伙食标准最初和皇帝大体相同,但是到后来,随着自己享受欲的提速,她的伙食标准逐渐超过了皇帝。从数量来说,仅每天的两次正餐就有100碗不同的菜肴,正餐之外的两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至于质量更是没得挑,这128个火头夫都是全国数得着的名厨,手艺精湛,但又各有特长。所用原料是从各地采办的上品,包括“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等精品。做菜时候的讲究就更多了,譬如豆芽,就要求一根儿一根儿地把豆芽根儿上的须全部摘掉,同时还不能弄断豆芽本身。慈禧每天吃的都可谓是顶级国宴,云集了众多名厨、名菜,至于价值,毫不夸张地说,她吃的绝对是“真金白银”!
有一年,慈禧太后想过下火车瘾,就把自己庞大的御用炊事班搬上了自己的专列。虽然是在火车上搭建的临时御膳房,但是无论是人数还是规模一点都不凑合,一共占了4节车厢,其中1节车厢装着50座炉灶,每灶负责做两种菜,共用厨师100名。每餐备正菜100种、糕点水果糖食干果100种。当然,慈禧是货真价实的凡夫俗子,没有天篷元帅那样的海量,所以这么多道菜除了离她本人最近的区区几道菜,其他的基本都是凑数,装点老佛爷脸面的。这些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待她用餐完毕,或者倒进泔水桶喂猪,或者分给女官、宫女、高级太监们打牙祭。
慈禧本人还是有名的“吃才”,对吃像对美容一样有研究,这就造成了她对食物过度的讲究。就拿她喝的茶来说,为了保证一个“鲜”字,泡茶用的水是当天从玉泉山运来的泉水,所饮的花茶不是经过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刚采摘的鲜花。鲜花和茶一起泡入茶盅,这样做出来的茶既有茶香又有花香。茶的质量上去了,饮茶的道具也不能寒酸了,所以慈禧用的茶杯都是上等白玉做成,就连茶托都是纯金打造。每次用茶时,还有一套颇为讲究的程序。先是两名太监双手小心翼翼捧着茶托,恭恭敬敬敬送到慈禧面前,然后悠扬地喊一声:“老佛爷品茗了!”慈禧才慵懒地开始喝茶。
除了日常菜品,慈禧还有自己的喜好,随时饿了或者馋了,就随时指定某厨师做菜。为慈禧做菜的著名厨师有王玉山、谢二和张永祥等人。其中,王玉山善做“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慈禧还有一项爱好就是吃点心,在她60大寿时候的点心就有:万字饼、寿字饼、福字饼、禄字饼、吉祥饼、福寿饼、长春饼、鹤年饼、七星饼、松寿饼、如意饼、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等。
慈禧太后最怪僻的一项嗜好是摆果闻香,每年消耗的水果同样价值不菲。根据记载,仅苹果一年就超过158000个。以下是光绪二十三年慈禧和光绪帝、隆裕皇后三人所消耗的鲜果清单:
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00个、红肖梨53295个、柿子2275个、文官果2400个、石榴310个、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樱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槟子770筐、葡萄16385斤、鲜山楂16663斤,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2356石7斗7升5合7勺。
慈禧统治时的大清王朝是百姓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百姓除了应付规定的税负,还要受到西方列强的间接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