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张仪简介
张仪是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历史人物张仪简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历史人物张仪简介:
张仪(前378年-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系出名门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初试锋芒
据《史记》记载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但是,有学者考证并非如此),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以“横”破“纵”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 。
公元前三一二年的年初,楚大举发兵进攻秦、韩,派屈丐(“丐”一作“匄”)进攻商於之地,又使上柱国景翠(“翠”一作“痤”)围攻韩的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当时楚怀王虽然听信张仪欺骗而与齐绝交,但是在秦、韩、魏和楚齐陈兵对峙而一触即发的形势下,齐并没有因此退却,齐依然联合宋一起围攻着魏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秦这时分三路出兵加以反击,东路由名将樗里疾统率,从函谷关进入韩的三川地区,帮助韩对围攻雍氏的景翠进行反包围;中路由庶长魏章统率,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出发,经武关,到商於之地反击进攻的楚军。西路由甘茂统率,从南郑(今陕西汉中)出发,向东进攻楚的汉水流域,配合魏章一起攻取楚的汉中。中路是主要的,首先由魏章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俘虏楚屈丐、裨逢侯丑等七十多人(即《楚策一》所说“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接着魏章由此向西进攻,与西路向东进攻的甘茂所部会合,攻取了楚汉中六百里地,设置汉中郡。东路樗里疾曾帮助魏章打败楚将屈丐,因而封为严君;又帮助韩反攻楚景翠所部得胜,接着就向东进发,帮助魏打败齐军于濮水一带,齐将声子(一作赘子)战死,齐将匡章败走。樗里疾所统率的这支秦军穿越韩、魏二国,一直攻到魏的东北边。楚怀王因汉中失守而大怒,再发大军袭秦,一度深入到蓝田,结果又大败。韩魏因此又袭楚,攻到了邓(今湖北襄樊),迫使楚退兵。魏章还曾会合韩军攻楚,取得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公元前三一一年秦进一步攻取了楚的召陵(今河南漯河东北,《秦本纪》)。秦将樗里疾大败齐师于濮上之后,继续助魏攻卫,包围了卫的蒲,没有攻克而秦惠王去世。
这是秦相张仪推行连横策略的重大成功,秦从此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块,排除了楚对秦本土的威胁;从此秦又伸展到中原,占有函谷关和武关以东重要据点,既便于防守,又便于进取中原,因而强盛起来。
楚国两次失败后,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二年后(前309年)病逝。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已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人物评价
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连盟,使其力量削弱。但总的来说,他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在整个秦惠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说他为秦国的强大和以后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张仪不讲信义,在外交场上运用欺骗伎俩,为人们所不齿,但仅从一个使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务。而且作为纵横家的一代鼻祖,他开创了一个局面,为后世的外交家们在辞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种范式。
张仪的发家史:
战国时期连横和合纵的提倡者,苏秦和张仪,他们原来是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我国着名的学者——鬼谷子。
鬼谷子这个人,出生不详,死亡时间不详,多少岁不详,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不详。就是这么一位说不清、道不明的主,居然是一位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宵纵横之术、独揽天下大智的“奇人”。
这位鬼谷子,不仅知识渊博,还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老师。要知道,在苏秦、张仪之前,人家已经教出一位很“牛”的徒弟了,这是一位姓“孙”的兵法家,他编写的书,都过去三千年了,依然在世界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这位姓“孙”的兵法家,叫做“孙膑”,他编写的书,叫做《孙膑兵法》。
孙膑是春秋时代人,苏秦是战国时候的人,自己算吧,鬼谷子活了多久。
对比“前师兄”孙膑,现在的苏秦,挂靠六国相印,总管六国军民,也算是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了。但是,苏秦知道,如果比纵横之术,在自己老师的眼里,他永远排“老二”,因为他的师弟,在这个方面的才华,要比自己强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苏秦的这位师弟,叫做张仪。
虽然入门比苏秦晚,但是张仪比师兄学的快,没过多长时间,张仪就毕业了。学业有成后,张仪也像苏秦一样,在诸侯中推荐自己。但是很不幸,他不仅成功的比苏秦晚,还比苏秦惨。
苏秦再惨,也就是没有饭吃;张仪不仅是没有饭吃,还被人狠狠的打了一顿,差点命丧黄泉。
原来,在张仪没有发达之前,他曾经到过楚国,有幸参加了楚国太子熊槐举办的一场宴会。
这场宴会,来的都是达官显宦、各路豪强,全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大家都玩的很嗨,熊槐也很高兴,为了继续尽兴,也为了自己炫耀,他就拿出了一块珍藏已久的玉璧,让大家传递欣赏。
这块玉璧,晶莹剔透,价值连城。据传说,它就是那块无价之宝的“和氏璧”。楚国太子熊槐一拿出来这块玉璧后,那些宾客们立刻蜂拥而上,他们无不交口称赞,互相的传递把玩。
正所谓:“人多手杂”,大家你一下我一下,这块玉璧被传递的到处都是。等宴会结束后,熊槐惊讶的发现,那块价值连城的玉璧,居然不见了!
在我的地盘,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有人敢偷东西!楚国太子熊槐勃然大怒,他下令:“查!给我狠狠的查!要是让我知道是谁拿的!我直接弄死他!”
命令一下,手下人立刻开始调查。说的容易,怎么查呀?在坐的几百位宾客,全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你如何搜人家身呀?况且说了,人家有的是钱,犯得着偷你玉璧吗?出身高贵的人,不可能是凶手,只有那种低微卑贱之人,才犯得上干这种“鸡鸣狗盗”的事情。
这些贵宾中,谁的身份最低微卑贱呢?
张仪!
这就怪不得张仪同志了,谁让你没事,往这群“道德高尚”的人群里钻呢。在这群人眼里,因为你贫穷,所以肯定没有“道德底线”。秉持着这种思想,这些宾客一拥而上,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对张仪严刑逼供。
张仪根本就没有偷,他甚至都没有碰过那块玉璧,但是因为没有证据,他百口莫辩,就被这帮人狠狠的打了一顿,直打了遍体鳞伤、奄奄待毙。
众人这么一看,就是打死他,那块玉璧也回不来呀,就把他扔出了太子府。而寻找那块玉璧的事情,只能够在从长计议了。
平白挨了这么一顿打,张仪越想越不服气。从此,他就和楚国太子熊槐,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为了报仇,张仪决定出人头地,出将入相。虽然面子上有的挂不住,但是张仪还是决定去求自己的老同学,现在赵国的“武安君”苏秦。
张仪本以为,大家师出同门,又是最好的朋友,凭借着这层关系,苏秦应该会给自己一官半职,让自己共宗耀祖,衣锦还乡。
谁曾想,理想与现实,怎么差距那么大呢?
一到苏秦的府宅,张仪就傻眼了。苏秦根本不顾及以前的情意,不仅给张仪吃仆人、侍女吃的那种饭,还摆出一副高高在上,极其傲慢的姿态,甚至还挖苦张仪:
“以你的本事,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能给你官职,可是给了你,也没用呀,谢谢你了,你还是赶紧滚吧。”(子不足收也,谢,去之)。
这番话,说的张仪直接摔桌子走了。
回到下榻的宾馆后,张仪这个气呀。他本以为,老同学会念及旧情,帮自己一把。可实际呢,老同学不仅不帮忙,还把自己数落了一顿,这叫什么事?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号称“秦国门客”的人,找到了张仪。这位门客,非常欣赏张仪的才华,想决定带张仪去秦国,介绍给秦惠文王。
面对这个邀请,张仪本来就穷困潦倒,也没有地方去,就有点动心。后来细一想,普天之下的诸侯,没有几个能成气候的,唯有强大的秦国,能替自己报在楚国被打之仇,也就欣然答应了这位门客的请求。
一路无语,在历尽无数艰难险阻后,公元前329年,这两个人顺利的进入了秦国,随后面见秦惠文王后。
这件面试后,秦惠文王视张仪为“天人”,崇拜的五体投地,立刻任命张仪为客卿,参与秦国朝政,共商国家大计。
从一个街头浪子,一跃成为了秦国的高官,张仪算是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了。就在他准备答谢那位“秦国门客”的时候,这位秦国门客却前来请辞。
面对请辞的“秦国门客”,张仪不解的问道:“你我患难与共,没有你的资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今天我发达了,正想要报答您,您怎么要走呀?”
听到这番话,那位门客微微的一笑:“我根本不是秦国的门客,我是苏秦的门客,我奉苏秦的委托,把您安全的送到秦国,如今您已经得到了秦王的重用,我的任务也就结束了,我也该回去向主人复命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骂走了张仪后,苏秦就立刻找来了这位门客。
苏秦对这位门客说道:“张仪的才华,是谁都比不过的,普天之下能够掌管秦国朝政的,只有张仪。但是,他现在穷困潦倒,我怕他贪小利而忘大业,所以,我才激怒他,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我现在给你一个任务,你速速去保护张仪,安全护送他到秦国,不得有误。”
听完了这个故事,张仪心中百感交集,原来当年的那位师兄,还是那位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师兄,我错怪他了。想到这些,张仪不禁潸然泪下。
这位门客一看张仪哭了,就拱手告辞,临走前,这位门客回头说道:“对了,苏大人让我转告您,望您辅佐秦王,维持合纵之约,让七国从此永无战争,化干戈为玉帛,黎明百姓从此安居乐业,这也是您们老师的心愿呀。”
听到这番话,张仪拱手说道:“请您转告师兄,他的话,我一定牢记在心,他的恩情,我也会涌泉相报。”
当然了,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期限,我所谓的报恩时间,就一年。
说是一年,实际上,也就一天。
苏秦的使者走后第二天,张仪就进献秦惠文王“连横”之计,条条针对苏秦的“合纵”之计。
这就不能怪苏秦同志了,于情于理,您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你这手也太失误了。作为一个天下奇才,张仪当然也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如果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那么他的能量就会无限的释放,何况这还是大秦的舞台!
就算往感情方面说,张仪是要报苏秦的恩情,但是他也要对秦惠文王尽忠呀,当恩情与国家利益放在一起的时候,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唯有利益,才是决定政治路线的最终标准。
秦国需要的利益是什么呢?就是要打破苏秦的合纵。面对这个问题,张仪怎么能够不施展才华呢?可见,苏秦把张仪送到了秦国,张仪并没有成为“合纵之术”的奠基人,反而成为了苏秦的掘墓者。苏秦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悔的肠子都青了。
如何破坏苏秦的合纵呢?张仪认为,六国看似铁板一块,实际上各怀鬼胎,只要找到他们其中一个薄弱环节,将其砍断,整个合纵就会不攻自破。
这个薄弱环节是什么呢?张仪指着地图,对秦惠文王说道:“就是它,魏国。”
魏国,是六国之中,与秦国土壤接壤最多的国家,也是张仪的故乡。
从地理角度讲,因为双方挨着近,所以只要一开战,秦国就喜欢找魏国开刀,因此在东方六国中,魏国受秦国迫害最为严重。
除了地理原因以外,魏国衰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留不住人才。如果要列一张人才流失排行榜的话,魏国绝对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更可悲的是,流失人才也就算了,这些流失到秦国的人才,全都倒打一耙,反客为主,全都拿自己的祖国开刀。您说,这叫什么事。
“助秦伐魏”的这些“魏奸们”,前面已经有了一个商鞅,现在轮到了张仪,而在他们后面,还有两个为秦国效忠的魏国人,这两个人,在陷害祖国方面,不仅更狠,而且还让魏国彻底亡国。魏国的苦,看来只有自己才能知晓了。
这两个人,一个叫范雎,另一个叫尉缭。
为了让魏国脱离合纵,张仪亲自去游说魏王,虽然他费尽口舌,说的天花乱坠,最后自己口干舌燥,也没有打动魏王。魏王最后表示:“誓死不背叛合纵。”
算你狠,既然你誓死不背叛,那你就去死吧!
文的不行,张仪立刻改变政策,动用武力解决!
公元前328年,在还了苏秦“一年”的恩情后,张仪率军攻打魏国,正式用自己的“连横”之计与苏秦的“合纵之计”开战。这一战,秦军的“虎狼之师”横扫整个魏国,斩杀魏军无数,还一举拿下了魏国的重镇蒲阳城。
面对秦国的进攻,苏秦惊讶地发现,六国签署的合纵盟约,犹如白纸一张。看见魏国被秦国欺负,除了韩国意思意思派了一些部队,在魏国边境“旅游”了一番后。其他的国家,居然全都无动于衷,你们集体患了白内障不成!
这种场面,是苏秦没有想到的,却是张仪未卜先知,一览无遗的。
张仪非常的清楚,所谓的六国合纵,根本就是一场闹剧。
从地图上说,韩、赵、魏这三个国家与秦国接壤,他们当然希望联合起来抗秦。但是另外三个国家,燕、楚、齐这三个国家根本不与秦国接壤,秦国的战火根本烧不到自己,既然自己领土没事,犯得着去给别的国家卖命吗?
即使抛开地图,但从现状考虑,六国也是一盘散沙。这六个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六个政治集团,他们追求的利益也完全不同。虽然联合抗秦,抵制秦国的吞并是他们的利益所在,但这个利益,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发展自己,壮大实力,才是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
如何壮大自己呢?总不能指着天下掉馅饼吧。唯有攻占别的国家,抢夺别人的土地资源,才是唯一的出路。鉴于这种原因,一旦六国内部开战,他们先前的签署的合纵盟约,就会不攻自破。
后来的事情,完全跟张仪预想的一样。秦魏之战后不久,先前不闻不问的齐国,居然趁火打劫,它从东面出兵攻击魏国,在“观津一战”中大败魏军,也抢夺了很多魏国的土地。
此时的魏王,一定快气疯了。秦国欺负我,你们不帮我,现在居然在背后捅老子,你们还叫不叫老子活了。
公元前322年,魏王正式宣布脱离“合纵”,投入秦国的怀抱,参加秦国的“连横”。至此,维持了20多年的“六国联合抗秦联盟”,彻底土崩瓦解。
看见这种局面,秦惠文王这个乐呀:“早知如此,寡人二十年前就出兵了,你看这些年把我憋的,终于可以吞并别的国家了。”
秦惠文王,您先别美,虽然魏国参加了“连横”,但是另外五国还处于“合纵”状态。而且对于合纵的缔造者苏秦来说,他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全力反击的。
“合纵”与“连横”之间的大战,好戏才刚刚上演……